中學生《漁家傲》古詩詞鑒賞
作者: 崔承樞
【原詩】: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1)。四面邊聲連角起(2)。千嶂里(3),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4)。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原詩作者】:范仲淹
【導讀入境】:
范仲淹生活在宋仁宗時代,西夏常從西北方向侵犯中原。他曾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多年負責抵御西夏,西夏不敢來犯,說他“胸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這首詞就是他在西北軍中的感懷之作。
時已深秋,這是塞下之秋?。何黠L緊,北雁南飛,直至衡陽,全無留意。大雁尚且如此,人又當如何?此時邊聲四起:羌笛聲、馬聲、風聲,連同軍營的號角聲,幾分凄涼,也有幾分悲壯!耳聞四起的邊聲,遠望重巒疊嶂,在夕陽的殘照下,在煙霧繚繞中,這座孤城緊緊閉鎖著,戒備著,以應付隨時都可能發(fā)生的緊急形勢。
風景如此之“異”,怎能不誘發(fā)將軍和士兵的思歸之情呢?喝下一杯濁酒,更加思念遠離萬里的家鄉(xiāng)。但功業(yè)未就,敵軍沒有擊潰,邊境還不安寧,怎能回去呢?“舉杯澆愁愁更愁”,聽著悠悠的羌笛,俯視滿地的濃霜,久久不能入睡。因憂國思鄉(xiāng),將軍為之發(fā)白,征夫為之落淚。
【賞析】:
詞人以自己親身的體驗,真實而形象地反映了邊塞的景象與生活,抒發(fā)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yè)和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
詞的上闋寫邊塞景象,一個“異”字,極為概括,引出塞外秋景的描述。接著描繪了以“孤城閉”為中心的黃昏邊塞圖:在四起的邊聲里,在重巒疊嶂中,緊鎖著一座孤城。更以長煙落日襯托,氣氛悲涼。下闋轉(zhuǎn)入抒情,“家萬里”與“酒一杯”對舉,形成強烈對比。一杯濁酒怎能澆萬里思歸之愁呢?但功業(yè)未就,敵軍未潰,邊境不寧,怎能回去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此時便作“燕然未勒歸無計”的壯語自勉和激勵將士。人“歸無計”與雁“無留意”兩相對照,烘托出將軍征夫的壯烈襟懷。這就寫出了白發(fā)將軍與遠征戰(zhàn)士一面思念家鄉(xiāng)一面堅持抗敵的復雜心理。結(jié)尾之句進一步寫這種矛盾,一幅“人不寐”的圖景,是因為思鄉(xiāng)?還是因為邊功未立?應該是二者兼而有之吧!讀了之后,正如彭孫通《金粟詞話》中所說,使人感到“蒼茫悲壯,慷慨生哀”。
細心品味,這首詞的情調(diào)與盛唐昂揚奮發(fā)的邊塞詩顯然不同。一是所處的時代不同,再有就是詩與詞兩種文學樣式有著很大的區(qū)別?!霸娧灾尽?,而“詞為艷科”。而范詞卻有了新的突破。在詞史上開了邊塞詞的先聲,成為宋代豪放詞的早期作品,對宋詞詞風的轉(zhuǎn)變具有重大的開創(chuàng)意義。
【思考題】:
體會一下這首詞與前面舉出的邊塞詩在基調(diào)上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