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國語·秦伯享重耳以國君之禮》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國語·秦伯享重耳以國君之禮》原文鑒賞
他日,秦伯將享公子,公子使子犯從。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①,請使衰從。”乃使子余從。秦伯享公子如享國君之禮,子余相如賓②。卒事,秦伯謂其大夫曰:“為禮而不終,恥也。中不勝貌,恥也。華而不實,恥也。不度而施,恥也。施而不濟,恥也。恥門不閉,不可以封③。非此,用師則無所矣。二三子敬乎!”
明日宴,秦伯賦《采菽》④,子余使公子降拜。秦伯降辭。子余曰:“君以天子之命服命重耳,重耳敢有安志,敢不降拜?”成拜卒登,子余使公子賦《黍苗》⑤。子余曰:“重耳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陰雨。若君實庇陰膏澤之,使能成嘉谷,薦在宗廟,君之力也。君若昭先君之榮,東行濟河,整師以復強周室,重耳之望也。重耳若獲集德而歸載⑥,使主晉民,成封國,其何實不從。君若恣志以用重耳,四方諸侯,其誰不惕惕以從君命!”秦伯嘆曰:“是子將有焉,豈專在寡人乎!”秦伯賦《鳩飛》⑦,公子賦《河水》⑧。秦伯賦《六月》⑨,子余使公子降拜。秦伯降辭。子余曰:“君稱所以佐天子匡王國者以命重耳,重耳敢有惰心,敢不從德?”
【注釋】 ①文:文辭。 ②賓:賓客之禮。 ③封:立國。 ④《采菽》:見《詩經·小雅》,是天子賜給諸侯命服之樂,秦穆公以此表示愿助重耳回國,成為諸侯。 ⑤《黍苗》:見《詩經·小雅》。⑥集:成。 ⑦《鳩飛》:是《詩經·小雅·小宛》的首章,秦穆公以此表示一面將顧念先君之榮幫助周王室,一面也將幫助重耳。 ⑧《河水》:見《詩經·小雅》,重耳以此表示回到晉國當上國君后,將朝事秦國。⑨《六月》:見《詩經·小雅》,秦穆公以此鼓勵重耳實現大業。
【今譯】 有一天,秦穆公要宴請公子重耳,重耳讓子犯當隨從。子犯說:“我不如趙衰擅于辭令,請讓趙衰跟您去。”重耳就讓趙衰當隨從。秦穆公用接待國君的禮節宴請重耳,趙衰作為賓相,完全按照賓客的禮節行事。宴會結束后,秦穆公對秦國的大夫們說:“我對重耳以國君之禮相待,沒能全始全終,這是羞恥的。內心的敬意沒有充分表現出來,表里不一,這是羞恥的。外表雖然好看,卻沒有實在的東西,這是羞恥的。不忖度自己的能力就施德于人,這是羞恥的。想要施德于人卻沒能實現,這是羞恥的。不關上這個羞恥之門,不足以立國。否則,出兵于外的話,就會無所成功。臣子們要重視并小心這五恥之門啊!”
第二天宴會重耳,秦穆公吟誦《采菽》,表示愿意幫助重耳回到晉國成為諸侯。趙衰讓重耳下堂拜謝,秦穆公也下堂辭謝。趙衰說:“您用天子賜給諸侯命服的詩來對重耳許諾,他哪還敢有茍安的想法,不努力去做呢,豈敢不下堂拜謝?”拜謝完后回到堂上,趙衰讓重耳吟誦《黍苗》詩。趙衰說:“重耳仰仗您,如同黍苗仰仗陰雨。如果您能庇護和幫助他,使之成為嘉谷,能被獻上宗廟,全仗您的力量。如果您能發揚光大先君的功勛,東渡黃河,統領軍隊使周王室重新強盛起來,這是重耳所希望的。重耳如果能夠獲得君主之德并回國祭宗廟,使他成為晉國人的君主,使晉國安定下來,一定會追隨秦國的。您如果放心大膽地任用重耳,四方的諸侯都會小心翼翼地聽從您的命令。”秦穆公嘆息著說:“這是重耳將要做成的事情,哪只是我將要稱雄于諸侯呢?”秦穆公吟誦《鳩飛》章,重耳吟誦《河水》一詩,趙衰讓重耳下堂拜謝,秦穆公也下堂辭謝。趙衰說:“您賦予重耳輔佐天子、匡正王國的使命,重耳哪敢有懈怠的想法,哪敢不遵命而行?”
【總案】 “崇禮”,是《國語》所具有的一種思想觀念。秦穆公“享”、“宴”重耳,重耳在子余的協助下報之以賓禮;重耳“降拜”,秦穆公“降辭”等,都顯得禮數周全。從作者的角度而言,是要借此贊頌這兩位君主和子余的知禮與守禮。但是,重耳此時還沒登君位,秦穆公“享公子如國君之禮”顯然并不符合禮法的要求,而且他們守禮的目的,一個是為了籠絡對方,以便樹黨于晉;一個是為了討好對方,以便獲得幫助,各有各的政治用心,從而表現出他們“崇禮”的虛偽性。
對于“記言”的《國語》來說,所運用的語言真是豐富多彩。秦穆公、重耳二人,以《詩》交談,使他們的談話高雅而又富于寓意,確實使《詩》發揮出了“使于四方”而能“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