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學箴為清江陳叔聲作》原文注釋與譯文
《楊萬里·學箴為清江陳叔聲作》原文注釋與譯文
匪仁弗泉①,匪敬弗源。心為之淵,以妥其天②。是心未熟③,求躬之淑④。譬彼藝麥⑤,而欲獲菽⑥。圣有六籍⑦,道之國都。立師求友,往問之途。有充于中⑧,必行于外。行與圣契⑨,言與圣會(10)。其獲載筆(11),以葩厥辭(12)。大本斯拔(13),何葉弗萎。咨爾后學(14),于斯盍覺(15)。惟其篤之,是以告之。
【注釋】
①匪:通“非”。弗(fu):不。
②妥:安,安定。天:指所依存或依靠。
③是:此。
④躬:自身。淑:善良。《詩·王風·中谷有蓷》:“遇人之不淑矣。”
⑤藝:種植。
⑥菽(shu):本謂大豆,引申為豆類的總稱。
⑦六籍:即六經:《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春秋》。
⑧充:充實。
⑨契:相合,投合。
⑩會:合。
(11)載:事,從事。
(12)葩(pa):花。厥:其。
(13)本:根。斯:通“澌”,盡。《呂氏春秋·報更》:“斯食之。”
(14)咨:嗟嘆聲。
(15)盍(he):何不。覺:覺醒。
【譯文】
非仁不是泉,非敬不是源。心是它的淵,以安定其根本。這顆心沒有成熟,就要求自身的善良。譬如種麥,而要獲豆。圣人有六本書,這是道的國都。拜師求友,向他們問詢。內在充實,必定表現在外部。行動與圣人契合,言論與圣人符合。有機會動筆寫文章,就有美麗的詞句。大根拔掉,哪片葉不枯萎?你們這些后學,對此為什么不覺悟?因為你篤信它,因此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