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全集《出家凡夫貪利養喻》譯文賞析
出家凡夫貪利養喻
【原文】
昔有國王,設于教法:諸有婆羅門等,在我國內,制抑[1]洗凈。不洗凈者,驅令策使種種苦役。有婆羅門空捉澡灌,詐言洗凈。人為著水,即便瀉棄,便作是言:“我不洗凈,王自洗之。”為王意故,用避王役,妄言洗凈,實不洗之。
出家凡夫,亦復如是。剃頭染衣[2],內實毀禁,詐現持戒,望求利養,復避王役。外似沙門,內實虛欺,如捉空瓶,但有外相。
【注釋】
[1] 制抑:制,束縛;抑,壓。這里有“規定”的意思。
[2] 染衣:即僧衣,以木蘭等色染之,故名染衣。古印度平民一般身著白衣。
【譯文】
從前有一個國王,訂立了一條教規:凡是居住在國內的婆羅門教徒,必須要洗凈身體。如果不洗凈,就會強制他做種種苦役。有一個婆羅門教徒,手里提著一個空的洗澡罐,謊說自己已經洗凈了。別人往他的水罐里注水,他隨即就把水倒掉,說:“我不用洗了,還是國王自己洗吧。”按著國王意圖去辦事,用來逃避國王的懲罰,就妄說洗凈了,實際并沒有洗。
出家的凡夫也是如此。剃了頭發,穿上染色的法衣,而心里實際上卻在毀壞禁戒,裝出持戒的樣子,既希望得到人們的供養,又可以逃避國王的懲罰。這種人外形看像是個出家人,內心卻充滿了虛假和欺騙。就像那個手提空澡罐的婆羅門一樣,徒有外相而已。
【評析】
這則寓言中的婆羅門,實際并沒有洗身,卻妄說自己已經洗過了,他的行為已經違背了教規。他的內心世界原本虛偽狡詐,一開始就自欺欺人,裝出一副信徒的面目來昭示天下,結果只能更加顯露出他的卑劣無恥。他的行為還不如那些不是教徒的普通人。由此可知,人如果只注重外表是遠遠不夠的,更應該加強內在的修養,只有做到外表和內在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故事征引
心靈美,才更有魅力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論其財富、地位、能力、權力、外表等,都沒人能與她相比。但她卻整天郁郁寡歡,身邊連個可以談心的朋友都沒有。于是,她去找禪師,想向禪師請教如何才能使自己有魅力,從而討得別人的喜歡。
禪師告訴她:“從現在開始,你只要隨時隨地和各種人合作,并保有佛一樣的慈悲胸懷。多講些禪話,聽些禪音,做些禪事,用些禪心,你很快就能成為一個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聽后,連忙問:“禪話怎么講呢?”
禪師說道:“禪話,就是說歡喜的話,說真實的話,說謙虛的話,說對別人有利的話。”
女施主又問:“那禪音怎么聽呢?”
禪師道:“禪音就是化一切音聲為微妙的音聲,把辱罵的音聲轉為慈悲的音聲,把毀謗的音聲轉為幫助的音聲,哭聲鬧聲、粗聲丑聲,你都不能介意,這就是禪音了。”
女施主又問:“禪事呢?應該怎么做?”
禪師對她說道:“禪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務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進一步問道:“那么請問禪心又是什么心呢?”
禪師說:“禪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聽了禪師的講解,從此不再夸耀自己的財富,也不再自恃美麗。對身邊的人謙恭有禮,對眷屬更是體恤關懷。沒過多久,就成為一位“最具魅力的施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