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全集《五人買婢共使作喻》譯文賞析
五人買婢共使作喻
【原文】
譬如五人共買一婢,其中一人語此婢言:“與我浣[1]衣。”次有一人復語浣衣。婢語次者:“先與其浣。”后者恚曰:“我與前人同買于汝,云何獨爾?”即鞭十下,如是五人各打十下。
五陰[2]亦爾。煩惱因緣[3]合成此身,而此五陰,恒以生、老、病、死、無量苦惱搒笞[4]眾生。
【注釋】
[1] 浣:洗。
[2] 五陰:佛教中指構成所謂人體的五種成分,即色、受、想、行、識,亦稱五蘊。
[3] 煩惱因緣:人是以各種煩惱作為因和緣形成一個身體。因而生、老、病、死無量煩惱都由此產生。
[4] 搒(péng)笞:用棍子或竹板打。
【譯文】
過去有五個人買了一個婢女,其中一個人吩咐這個婢女說:“給我洗衣裳。”而后又有一個人也說讓她洗衣裳。婢女就對他說:“先給前面那位洗吧。”第二個人就很生氣地說:“我與他一道買的你,你為什么單給他先洗?”隨即抽了婢女十下,于是其他四人也輪流各打了她十下。
色、受、想、行、識這五陰也是這樣。人是以各種煩惱作為因和緣形成一個身體,而身體中的五陰卻總是用生、老、病、死、無量苦惱來折磨眾人。
【評析】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遵循著生死、無常的道理在運行。人生也是如此,有些事是我們無法避免的,比如生、老、病、死,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既然我們無法避免,就應該讓一切順其自然。
故事征引
人生必有一死
從前有一位婦人,到了中年才生了一個兒子,所以她對這唯一的孩子百般呵護。可是不幸的是,這個孩子在五歲的時候忽然染上惡疾,經過醫師們的診視,都說沒法醫治。過了沒多久,這個孩子就離開了人世。
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如同晴空霹靂,讓婦人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從那天開始,婦人就天天守在兒子墳前哀傷哭泣:“在這個世間,兒子是我唯一的親人,現在他也舍下我先走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地活著,有什么意思啊?”
佛陀看到這種情形,就勸慰這位婦人:“你是想讓你的兒子死而復生嗎?”
“是啊!那是我的希望啊!”婦人如同水中的溺者抓到浮木一樣急忙回答。
“只要你點著上好的香來這里,我便可以讓你的兒子復活。”
佛陀接著囑托:“但是,要記住,這上好的香要用家中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的火點燃。”
婦人聽了,二話不說,趕緊準備上好的香,拿著香立刻去尋找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的火。她見人就問:“您家中是否從來沒有人過世呢?”“妹妹一個月前走了。”……
婦人不死心,依然一家一家詢問。然而問遍了村里所有人家,沒有一家是沒死過人的。她找不到這種火來點香,于是失望地走回墳前,對佛陀說:“我走遍了整個村落,每一家都有家人去世,沒有家里不死人的啊!”
佛陀見時機成熟,就對婦人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遵循著生死、無常的道理在運行。春天,百花盛開、樹木抽芽;到了秋天,樹葉飄落,乃至草木枯萎,這就是無常現象。人也是一樣的,有生必有死,誰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并不是只有你心愛的兒子才經歷這變化無常的過程啊!”
婦人聽了佛陀的話,心理平衡了許多。
事事隨行
有一位富人,一直想為他的家族做點貢獻,可是想了好久也沒想出一件對家族有意義的事。
突然有一天,他想到應該為他的家族寫些永遠興旺的祝語,以便作為傳家之寶而代代相傳下去。于是他就請來了仙崖禪師。
仙崖禪師展開一大張好紙,便寫道:“父死,子死,孫死。”
那位富人見了,發起火來,說道:“我是請你來寫些祝福我家世代幸福的話!這哪是什么祝語呀!你怎么可以跟我開這種玩笑呢?”
“我沒有開玩笑。”仙崖禪師解釋說,“如果有一天你的兒子死在你前面,你肯定會十分悲痛;如果有一天你的孫子死在你兒子前面,那你和你的兒子都將是悲痛欲絕。如果你家的人一代一代地按照我所寫的次序寫下去,那就叫做享盡天年,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興旺。”富人聽得有點兒糊涂。
禪宗接著說道:“世間的有些事,不管我們能否覺察到,但終歸要相信的一點是:人類的存在是不能與自然偏離的。一個人如果越是把自己感覺為一個自我,想通過加強這個自我來達到另一種不可能的完美,這樣就越會劇烈地偏離我們存在的中心。所以一切事情皆有因果,一切皆為自然。事事隨行,何必再去苛求虛無的完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