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小屋
【4239】記憶小屋
(〔美〕托尼·朱特著,何靜等譯,中信出版社,13.6萬字,2018年7月第1版,48元)
三部分:1.艱苦年代、食物、汽車、帕特尼、綠線巴士、互仿的欲望、五港總督號;2.喬、基布茲、鋪床工,巴黎已成明日黃花、革命者、工作、精英、語言文字;3.向西去,朱特、中年危機、被禁錮的頭腦、女孩,女孩,女孩、紐約,紐約、邊緣人、托尼。
這本書是托尼·朱特罹患“漸凍人癥”后口述的回憶錄,也是朱特唯一一部談論自己的作品。在一個個無法動彈的寂靜黑夜里,朱特以空間為線索搜索、整理了過往的記憶,筑成一棟“記憶小屋”。他坦言,病中的寫作基本上來自對記憶小屋的夜訪。他有時關注小事,描寫祖母的猶太料理、倫敦的綠線巴士、瑞士的小火車;有時放眼大千,論及西歐戰后一代鬧劇式的革命,時代的思想禁錮,以及自己對政治的觀察與參與。這些文字在動人與銳利、私人性與公共性、具體發生的歷史與身處其中的個體感受之間穿梭,追索的既是一個歷史學家的人生歷程,也是20世紀的復雜歷史。
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即便用再好的話粉飾它也無濟于事。
大部分工作也都很枯燥:既不能豐富一個人又不能鞏固一個人。
一個人寫不好文章,是因為他要表達的東西本身就是模糊的,或者是他故意語焉不詳。
中年危機本來就是要借由一些異樣的行動來證明自己仍然保持著年輕的心。
瑞士意味著山脈。但如果你想去的是阿爾卑斯山脈,法國境內的更高,意大利那兒能吃得更好,奧地利的滑雪更便宜。德國的那部分再不濟,起碼德國人更友好。
瑞士是一個國家能包含千差萬別可能性的驚人實例:也因此它大受裨益。豐富地貌,多種語言:德語、法語、意大利語、羅曼什語,反差性。德國一切只講效率,生活缺乏別的可能性,靈魂得不到滋養。意大利是無休止的樂趣,沒有松弛。但瑞士充滿了反差:高效而保守,明麗卻平淡,善于待客但無甚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