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灘上》鑒賞
作者: 徐紅兵
管用和
我赤足站在江灘的淺水中。一排排浪花向我兩腿撲來,輕輕地拍打著,著力地撞擊著。
千姿百態的浪花呵,莫不是大江的激情化成的么?莫不是凝聚了許多的歡樂而在到處尋找開心的嬉戲么?
我欣然捧起一朵。可是,它立刻凋謝了。我又捧起一朵,它又謝了……
我茫然地望著大江里千萬朵綻開的浪花,癡癡地傾聽著它們嘩啦啦的絮語。
呵!浪花,你在說些什么?
是說離開了江河,你們的生命就會枯萎呢,還是說只有投身于激流之中,生活才會永遠擁抱你呢?
只要有江河流水,就會有美麗的浪花。有誰沒有看見過浪花呢?然而,從浪花中獲得深刻的啟悟,卻是本文作者的獨特發現。
千姿百態的浪花是江河流水產生的自然景觀。江河流水可以沒有浪花,但是浪花卻不能離開江河流水,一旦脫離開,它的生命力便立刻消失了。一個人不也是這樣嗎?如果離開了火熱的社會生活,他還能有什么作為呢?一個人只有投身于時代發展的激流之中,才能象浪花一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江灘上》的作者是如何從切身的感受中發現生活的底蘊的呢?作品的第一節中這樣描寫:“一排排浪花向我兩腿撲來,輕輕地拍打,著力地撞擊著?!边@是從視覺上寫浪花的動態,從感覺上寫浪花的特點和生命力。著墨雖不多,表現卻有層次、有變化。文章開篇由實感寫起。接著,第二節異峰突起,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由眼前的浪花,聯想到大江的激情和歡愉,進而探尋浪花奔放,樂觀性格的來歷。由于是想象,語言充滿著詩的激情,而且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加之采用了設問句式,更加引發了讀者的想象力和感情上的共鳴。這無疑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當作者的思緒又回到現實中來,欣然捧起一朵又一朵浪花時,再也看不見那千姿百態、富有活力的景象了。于是,便從浪花的“顯”與“隱”之間,領悟到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只有投身于激流之中,生活才會永遠擁抱你。”這是從浪花的“絮語”中聽來的。文章的結尾采用問答的方式,其答案不是直接道出,而是啟發讀者去思考,去解答。含蓄,深沉,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