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空間:20世紀空間觀念的激變
【3254】理解空間:20世紀空間觀念的激變
(馮雷著,中央編譯出版社,15.3萬字,2017年1月第1版,48元)
△共5章:①20世紀初繪畫空間的變異及其意義;②心理學路徑與20世紀初的空間哲學;③20世紀初人類學從地理空間轉向文化空間;④人的本質與空間的構造;⑤后現代空間論與全球化空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多數學科聚焦于時間性范疇,而20世紀下半期哲學社會科學則呈現整體性的“空間轉向”。
○古希臘時代以來,空間就是孕育各門學科的母體。近代以降,達·芬奇、笛卡、牛頓、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愛因斯坦等思想巨人,皆因對空間有獨立的感悟才創立了新學說。
繪畫是用象征形式表達的對世界的理解。
世界總是象征性地展現在藝術當中,站在藝術的角度說,一切皆可象征。
○在傳統哲學里,空間是一個形而上學的問題。但是,19世紀中期以后,由于實驗心理學和人類學這兩個新學科的興起,空間成為實證性的問題。
在20世紀,人們對空間的把握變得異常多樣化,大量新的空間概念被創造出來,例如生活空間、自然空間、現實空間、社會空間、體驗空間、具體空間、超現實空間、賽博空間等。
○作為現代科學的人類學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人類學的源頭至少上溯到公元前,可以說,哲學、歷史學有多古老,人類學就有多古老。廣義的人類學與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語言學、哲學等密不可分。
○馬克思強調人類不同于動物,人類有自己的特殊性,在馬克思看來,生物進化論并不適用于解釋人類社會的特殊性。為了說明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馬克思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學說。
○關于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生物進化論建立起了“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這樣的一個進行譜系。
○現代人的腦重大多在1100—1550克。人的腦重與體重之比約1/60—1/34。人腦的個體差異很大,最小的只有900克,最大的可以超過2000克。
○人類胎兒被迫提前出生,“二次孕育”、“生物子宮”→“社會子宮”。“微笑”。
○任何時代的理論和思想的背后都隱藏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時空體驗。
○這是一本圍繞如何理解空間這個主題展開的書。
(2017年10月23日下午5:35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