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生態密碼:硅谷進化史
【3317】創新生態密碼:硅谷進化史
(〔美〕巴里·M·卡茨著,楊慧丹譯,中信出版社,26.4萬字,2017年1月第1版,58元)
△共分6章:[1]心悅之谷;[2]研究與開發;[3]滄海巨變;[4]設計的譜系;[5]設計出設計師;[6]未來之物的形態。
〇作為一個倡導實用主義的國家,硅谷以一個龐大且多元的創新生態系統再次證明了美國的創造力具有持久的競爭力。
〇有利于幫助人們理解設計是怎樣成為創新、品質和用戶體驗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及是怎樣幫助品牌體現出獨特性。
〇“精神是真正的辦公室消費者”。
〇將辦公室從一種工作場所發展成為“一個思考的地方”。
〇“蓬勃發展:超越生存”。
〇“所要從事的工作是一張空白的紙,而不是致力于普通的已被產品先例、制造設備的分銷渠道所覆蓋的事情”。這正是設計師的夢想。
〇莎士比亞劇作《暴風雨》中的精靈阿列爾唱到:“他渾身沒有一點枯朽,而是遭受了一場滄海巨變,化為富麗奇瑰的東西”。
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斯坦福大學就開始作為卓越的技術中心浮現出來,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弗里德里克·特爾曼所進行的活動,他是工程學院的院長,也是軍事、工業、學術的復合體,即硅谷的架構師。
〇設計革命公司的設計師們以密集的、對當地需求、市場狀況、制造與分銷渠道進行的實地調研作為開始。
〇馬丁·海德格爾(1949年):“物化的過程,物之成為物”。
(2017年12月4日晨0:10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