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全集《師患腳付二弟子喻》譯文賞析
師患腳付二弟子喻
【原文】
譬如一師,有二弟子。其師患腳,遣二弟子,人當[1]一腳,隨時按摩。其二弟子,常相憎嫉。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當按摩之腳,以石打折。彼既來已,忿其如是,復捉其人所按之腳,尋[2]復打折。
佛法學徒,亦復如是。方等學者,非斥小乘;小乘學者,復非方等[3]。故使大圣法典二途兼亡。
【注釋】
[1] 當:這里是承擔的意思。
[2] 尋:隨即。
[3] 方等:佛教語。指大乘法說理方正平等。
【譯文】
從前有一位師父,他有兩個弟子。因為師父生了腳病,所以就讓他的兩個弟子每人負責一只腳,按時給他按摩。這兩個弟子經?;ハ嘣鲄挕⒓刀省F渲幸粋€弟子外出了,另一個弟子就把他負責的那只腳用石頭砸折了。前面那個弟子回來之后,見到這般情景,也氣憤地把那人負責的那只腳用石頭砸斷了。
佛門的弟子也是這樣。修習大乘佛法的學者,攻擊排斥小乘佛法的信徒;而修習小乘佛法的學者,也攻擊排斥大乘佛法的信徒。所以使得大圣的法典在雙方的爭執中都失去了它原初的意義。
【評析】
本故事中的師父是一個不幸的人,他的兩個弟子也因為彼此的嫉妒,當了一回互拉后腿的蠢蟲。他們這樣做不僅損害了他人,也損害了自己的身心。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人,僅僅因為自己不能擁有,就心生怨恨、嫉妒,擔心別人會擁有。可是他們不知道學問是自己學來的,美德是自己修行來的,財富是自己勞動所得來的,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辦到,不要僅憑一顆妒忌別人的心,以此奪取別人的成就。
故事征引
人比人該死,貨比貨該扔
從前有一個學僧,一直都精于禪道的修持,但始終都不能開悟。萬般無奈之下,他認為自己實在沒有資格學禪,既不幽默,又不靈巧,終究還是不能入門,還是做個行腳的苦行僧算了!于是,這個學僧打點好自己的行李,計劃遠行。臨走時到法堂去向主持禪師辭行。
學僧稟告道:“老師!我辜負了您的慈悲,從皈依到您座下參學,到現在已經有十年之久,但對禪仍然是一點悟性都沒有。我覺得自己實在不是學禪的材料,今天是特意前來向您老辭行的,我想云游四方,做個苦行僧去算了。”
主持禪師非常驚訝地問道:“哦!為什么還沒有覺悟就要走呢?難道到別處就可以覺悟了嗎?”
學僧非常苦惱地說道:“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之外,都精于道業上的修持。但是不管我怎么用功,總是因緣不合??纯赐瑓⒌牡烙褌円粋€個都能領悟,回歸根源。現在在我的內心深處已經萌生了一股強烈的倦怠感,我想我還是做個行腳的苦行僧吧!”
主持禪師聽后開示道:“悟,是一種內在本性的流露,根本無法形容,也無法傳達給別人,更是學不來也急不得的。別人有別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禪道,這是毫不相干的兩回事,為什么要混為一談呢?”
學僧很誠懇地說道:“老師!您不知道,我跟同參們一比,立刻就覺得自己是一只小麻雀在跟大鵬鳥比誰飛得高,真是讓我自慚形穢?!?/p>
主持禪師假裝不解似地問道:“那大鵬鳥是怎么樣的大?小麻雀是怎么樣的小呢?”學僧答道:“大鵬鳥一展翅可以飛越幾百里,而我只能限于草地上的方圓幾丈而已?!?/p>
主持禪師意味深長地問道:“大鵬鳥一展翅能飛幾百里,那它已經飛越生死了嗎?”學僧聽后默默不語,有點若有所悟了。
聽話的白象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飼養了一群象。象群中,有一頭象長得很特殊,只有它全身白皙,毛柔細又光滑。國王也一直很喜歡這頭象。
后來,國王又將這頭象交給一位馴象師照顧。這位馴象師每天不只照顧它的生活起居,還要很用心地教它。這頭白象十分聰明、善解人意。沒過多久,這頭象就已經與馴象師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默契。
有一年,國王準備在這個國家舉行一個大慶典,打算騎白象去觀禮。于是馴象師就將白象清洗裝扮了一番,還在它的背上披上一條白毯子,這才交給國王。
國王在一些官員的陪同下,騎著白象進城看慶典。由于這頭白象實在是太漂亮了,民眾都圍攏過來,一邊贊嘆,一邊高喊著:“象王!象王!”這時,騎在象背上的國王,覺得所有的光彩都被這頭白象搶走了,心里十分嫉妒。于是他很快地繞了一圈后,就不悅地返回到王宮。一入王宮,他就問馴象師:“這頭白象有沒有什么特殊的技藝呢?”
馴象師問國王:“不知道國王您指的是哪方面呢?”國王說:“它能不能在懸崖邊展現它的技藝呢?”馴象師說:“應該可以。”國王就說:“好,那明天就讓它站在懸崖上給我們表演一段。”
第二天,馴象師就依約把白象帶到了懸崖邊上。國王說:“這頭白象能以三只腳站立在懸崖邊上嗎?”馴象師說:“這簡單?!庇谑牵T上象背,對白象說:“來,用三只腳站立。”果然,白象立刻就縮起一只腳。
國王又說:“它能兩腳懸空,只用兩只腳站立在懸崖邊上嗎?”“可以?!瘪Z象師又叫它縮起兩腳,白象很聽話地照做了。國王接著又說:“那它能不能三腳懸空,只用一腳站立呢?”馴象師一聽,急忙說:“這可不行,這樣白象會摔死的!”國王冷笑一聲,說:“你讓它照做!”馴象師無奈之下,只得讓白象照做。最后,白象掉入了懸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