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聲》鑒賞
作者: 申自強
臧克家
又是初夏了。
這不須以窗欞做鑲框仰臥在床上看映來的漸濃的綠樹,在一場雷雨過后,一陣陣蛙聲便驚退了殘春的尾巴把初夏到來的消息告訴給人了。
在這沙漠似的古城里,每個季候都缺乏一個濃艷的色調。春天,這兒沒許多的綠樹招來過客似的鳥兒。若是在前年,這里正鬧著荒旱,自然也難得幾聲蛙鳴來潤一下干涸的人心了。
這些日子,心正給種種煩惱蠶食著,晚上對一盞暗淡的燈光聽自己的心跳。悵惘,酸楚,真想悄悄的流幾點眼淚。“哇,哇,哇,……”一聲聲幽揚的蛙鳴,不知發自哪個水塘,傳送到我耳邊來了。頭一仰,把自己從迷惘拉了回來。
不知道這聲音給我的是什么:是一點光致?一點鼓舞?一點點殘破的記憶嗎?
不過,這時的心絲是隨著蛙聲而掣遠了。
是同樣的初夏,江南的草木已被大自然的彩筆涂抹得很濃艷了。毛茸茸的草好似為我們特設的軟褥,打一天仗,行一天軍,晚上把身子摔在上面,蓋一條雨衣好承接打來的夜露。有一個夜晚,命令叫我們這一師人擔任右翼作七十里路的行軍,去包圍一個險要的地方。一師人,單行的走著,走在月明中,走到明鏡似的稻田的窄堤上。手中提著長槍,機警地急步向前移動。真象在一個美麗的夢中,看帶著青松的山倒影在明鏡中,一陣陣微風挾麥香以俱來。看只亮后一半的各色的燈,預備遠處發現燈光時再轉來一對顏色,一個差錯,便會立刻叫槍響起來。
“哇,哇哇……”
稻田中的蛙聲不因我們的步子而停止,反而越叫越起勁了。
“真象夢中的化樂呵!”
倦極了的身子,倦極了的心,聽到這一陣陣樂更有點醉了。
十年后的今日,在這古城中懷著煩惱聽蛙聲,身子沒有武裝,連心也給生活磨脆弱了。
然而,自信在將來夜行軍聽蛙聲的機會一定還再來,因為一個蛹子還會破繭化蛾翩翩翻舞呢。
這是一首自敘性散文詩,記述詩人從軍生活中的一段思緒。詩人以“蛙聲”的核心意象,在充滿戰斗憧憬的藝術氛圍中,給讀者以雋永的哲理啟迪。
全詩可分三章。一至五自然段為第一章,寫詩人在雨后初夏之夜,“心正給種種煩惱蠶食著”,“悵惘,酸楚,真想悄悄流滴眼淚”。突然傳來幽揚的蛙鳴,把詩人從迷惘中“拉了回來”。詩人為什么“迷惘”、“煩惱”、“酸楚”呢?自己沒有明談。但從詩的背景可以斷定,這決不是個人的小悲歡。
此詩發表于1937年6月,“七七”事變在即,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正瘋狂地踐踏我中華大地;國民黨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人民大眾的抗日救亡熱忱遭受嚴重壓抑。詩中描繪的具體環境,是一座沒有春的濃艷和夏的生機,沒有鳥的喧鬧和花的芬芳,而是剛剛經過荒旱劫難的“沙漠似的古城”,并且是在殘春將盡,雷雨才收的暗夜。處在這一片苦悶壓抑的死寂之中,每一個具有愛國熱望的人,都會感到“迷惘”、“煩惱”和“酸楚”的。
所不同的是,詩人暫時的情緒低抑,并不意味著戰斗意志的消泯。于是,幽揚的蛙鳴把詩人從“迷惘”中帶回到甜蜜而富于詩情的回憶之中。
六至十一自然段為第二章。“不過,這時的心絲是隨著蛙聲而掣遠了”。作為第六自然段的這一句,承上啟下,使詩人的回憶遐想猶如涌泉自然流出。
十年前,詩人隨軍轉戰江南水鄉。也是在這樣的初夏之夜,也是在這樣的蛙鳴聲中。部隊急行軍,一師人“走在明月中,走到明鏡似的稻田的窄堤上。手中提著長槍,機警的急步向前移動,真象在一個美麗的夢中,一陣陣微風挾麥香的俱來。“天上朗朗的明月,地上明鏡似的稻田,水上綽約的山姿松影,空中融和著麥香的習習微風,田埂上戰士們矯捷機警的步履,還有那令人心醉的陣陣蛙聲,這一切勾畫出一幅田園詩般的“軍旅夜征圖”,流溢著詩意的溫馨,充滿著戰斗的激情。
最后兩節為第三章,是全詩的收束。詩人用卒章顯意的筆法,點出全篇要旨:“自信將來夜行軍聽蛙聲的機會一定還再來,因為一個蛹子還會破蠶化蛾翩翩番舞呢。”原來,“蛙聲”既是生活的真實意象,也是一種象征。對蛙聲的向往正是對戰斗生活的希翼。因為在民族存亡的關頭,只有戰斗,才能帶來民族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不過,詩人的“自信”,也不是個人的隨意,它來自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
整個詩篇,在象征、隱喻和回憶對比中,情因景變,景因情異;“情景互藏其它”,使全詩意脈貫通,自然天成,哲理深蘊,構成了全篇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