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雷,安德烈作品分析
【介紹】:
俄羅斯象征主義*理論家、詩人。原名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布加耶夫。生于一個大學教授的家庭。1901年開始發表作品。1903年在莫斯科大學數學系畢業。后來參加俄國象征派文學運動。和梅列日科夫斯基、勃留索夫、索洛維約夫、勃洛克等人均有交往。不久因勃洛克在其論著《論現實主義者》一文中稱贊高爾基,同情“知識出版社派”作家而攻擊勃洛克,稱勃洛克這一論著是敵視象征主義,諂媚現實主義陣營的“請求書”。十月革命后,編輯象征派雜志《理想家論叢》(1919-1922)。
安德烈·別雷的創作,鮮明地體現了俄國象征主義的思想與藝術特征。他作品中的基本內容是表現悲觀與絕望的情緒。在代表性詩集《余灰》(1909)中詩人這樣無力地呻吟:“你在太空消失吧,消失吧,俄羅斯,我的俄羅斯……”在長篇小說《彼得堡》(1913-1914)中他描寫1905年俄國革命是“人形的白足蟲在蠕動……”。他創作中的悲觀主義與絕望情緒,是十九世紀末俄國神秘主義哲學家索洛維約夫“末世論”思想在文學中的反映。他的創作中滲透著一種神秘的情調。這種神秘的情調往往構成安德烈·別雷作品的*第二內容”。他創作的藝術坐標一般都以脫離塵世為其特征。他長篇小說中的心理分析法往往是幾何學的。例如他描繪一個沙皇官員的心理:“在最有對稱性的線條后面靜息下來的他的身軀是一個正方形,他常常長時間地沉溺在棱錐體、三角形、平行六面體、立方體、梯形……這些無所用心的冥想中。”用數學的方法表現藝術美,這是安德烈·別雷獨出心裁的藝術創造。在創作中,他盡力把詩、散文、音樂、繪畫結合起來。1901年發表的散文詩《北方交響樂》便是這一努力的積極成果。他在詩中經常重復地運用不規則的韻律,發起了詩歌形式的一場革命,這一革命最后由勃洛克加以完成。
詩人其他作品還有第一部長篇小說《銀鴿》(1909)、自傳體中篇小說《柯吉克·列達耶夫》(1922)、長篇歷史小說三部曲《莫斯科》(1926-1932),回憶錄《在兩個世紀的交接點》(1930)、《世紀之初·回憶錄》(1933)、《兩次革命之間》(1934),詩集《甕》(1908)。他還曾從事象征派美學的研究工作,最早用數學方法研究詩歌、散文的韻律,著有《象征主義》(1910)、《韻律即辨證與〈青銅騎士〉》等。其他的理論文字還有《小品集》(1911)、《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的悲劇創作》(1911)《語言的詩意》(1922)。
別雷的詩開辟了作家從美學角度研究社會與世界,人和宇宙關系問題的新途徑,這一點,對馬雅可夫斯基的影響是巨大的。馬雅可夫斯基*在《穿褲子的云》中使用的空中藝術坐標,直接來自安德烈·別雷的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