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的午后》作品分析
法國象征詩派名將馬拉梅*的代表作。這是一首由110行構成的“亞歷山大體”(每行12個音節,每兩行用一韻)詩。1876年問世。
詩的大意是:一個炎夏的午后,在西西里島的海岸邊有一個牧神,突然感覺到蘆葦叢中有正在沐浴的仙女的玫瑰色肉體在閃閃浮動。他窺視著這群仙女。他的目光仿佛射傷了她們,仙女竟悄悄地在水中消逝了。只在岸上仍有一對互相擁抱的仙女留在那里。美麗的仙女,引起牧神的愛慕。他走上前去摟住她們,但一只胳膊因過度興奮而稍稍放松,這兩個仙女轉瞬間便乘機逃走。這時,牧神不知自己是在幻境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竟吹起了蘆笛抒發起自己無盡的歡樂,當然其中也不無迷惘之情。吹著,吹著,他自己似乎已進入夢鄉,在夢中他又看見了那些美麗的仙女。這夢境使他陶醉了……。
馬拉梅認為,藝術最高境界的美是夢境。《牧神的午后》是他這一藝術主張的實踐。全詩自始至終迷漫著一種似夢非夢的奇妙的氣氛。長詩也使用了他的“類推法”*。詩中的形象一個接一個地從陰影中涌現,給人以源源不斷,層出不窮的印象。與他1869年創作的《埃洛狄亞德》片斷相比,《牧神的午后》顯示了一種異樣的風格:這里,難以滿足的欲望代替了被否定的欲望,熱烈的情景代替了冰冷的形象,求生的樂趣代替了為死的苦行,明確的追求,代替了無目的的期待,顯示了《牧神的午后》在馬拉梅詩作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