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可夫斯基,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洛維奇作品分析
【介紹】:
俄蘇立體未來主義*的代表作家,杰出的蘇聯詩人,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者之一。
生于格魯吉亞庫塔伊西省的巴格達吉村。父親是巴格達吉村的林務官。1902-1906年,詩人在庫塔伊西中學學習。1906年因父親病故,舉家遷往莫斯科,他便在莫斯科第五中學讀書。1908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這期間,曾三次被捕。1911年入莫斯科繪畫雕刻建筑學校學習期間,與俄國立體未來主義詩人戴維·布爾柳克*相識,參加未來派文學活動,并開始發表詩作。1914年2月21日因參加未來派公開的演說活動被繪畫雕刻建筑學校開除。這一年,他認識了高爾基,受到高爾基的賞識和影響。1915-1917年他在軍隊服役,曾參加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后在“羅斯塔”(即俄羅斯通訊社——現“塔斯社”的前身)藝術部工作,與畫家切列姆內赫共同主持“羅斯塔之窗”(又稱“羅斯塔諷刺之窗”,是一種詩畫并茂的政治宣傳快報)。1922-1929年曾九次出國訪問。不久,即因個別保安人員的非法監控,文藝界的派別斗爭,疾病與失戀,于1930年4月14日自殺。死時年僅37歲。
馬雅可夫斯基的文學活動是1911年與布爾柳克等相識后開始的。1912年12月,詩人與布爾柳克*、卡緬斯基*、赫列勃尼科夫*、克魯普聶赫*等發表合著詩集《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他的最初的兩首詩《夜》與《晨》便發表在這本詩集中。在這本詩集中,還發表了他們聯合署名的俄國立體未來派*宣言,宣告了俄國立體未來派(時稱“吉列亞派”)的誕生。詩人的另一首早期未來主義*的代表作《從一條街到另一條街》發表于翌年二月出版的第二集《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中。1915年馬雅可夫斯基發表俄國未來主義*的代表作長詩《穿褲子的云》,對資產階級的愛情、藝術、制度、宗教表示了憤怒和抗議,預言革命的必然到來。十月革命,使詩人的創作進入了新的階段。他把自己的創作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結合起來,力求反映新的現實。但他創作中有公式化和概念化傾向,有的作品仍表現了虛無主義和自命不凡等缺點。1923年詩人組織了藝術團體“左翼藝術陣線”(簡稱“列夫”),他是“列夫”和《列夫》雜志的負責人。1925年“列夫”解散,這標志了俄國未來主義的結束。1924-1930年是詩人創作的成熟期。長詩《列寧》(1924)、《好!》(1927)、《放開喉嚨歌唱》(一譯《放開嗓子唱》,1930)等都是無產階級文學的優秀作品。這些詩作為蘇聯詩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穩固的基礎。這一時期,他還是新成立的“革命藝術陣線”的領導人,并負責《新列夫》的編輯工作。1930年詩人加入“拉普”(即“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
從淵源關系上說,馬雅可夫斯基的未來主義與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有許多共同之處。他們都否定文化藝術的傳統。馬雅可夫斯基發表在《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的《宣言》中就聲稱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人,從現代生活的輪船上拋出去”;他們都崇尚運動、速度與力量之美,馬雅可夫斯基就主張“以現代性、速度、力量和直接的口語表達方式的名義進行一次藝術革命”,他早期的抒情詩《從一條街到另一條街》*,就表現了現代生活第一批立方體——汽車與卡車的奔馳之力;他們都表現資本主義的都市文明,工業文明與物質文明,馬雅可夫斯基的《夜》《晨》就是這種文明的新美而幻奇的彩畫;他們都摒棄現實主義或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主張用幻象、潛意識、直覺、機器零件及其色彩、音響的超現實律動代替對現實生活的如實描寫,對情感世界的如實披露,馬雅可夫斯基就認為,幻象是藝術作品的基本形象,是作家“對社會訂貨的第一個還有點模糊的回答”(怎樣做詩?》);他們都蔑視現存的語言規范,馬雅可夫斯基在未來派宣言中就表示:“1.運用隨意的派生詞匯(詞匯革新)以擴大語匯的容量。2.對先于它們而存在的文字給以不可扼制的憎惡。”在馬雅可夫斯基早期未來主義詩作中,杜撰新詞,任意地顛倒與拆開一個詞中的幾個詞素,音響入詩(《穿褲子的云》*),樂譜入詩(《戰爭與世界》)等語言現象屢見不鮮。然而,馬雅可夫斯基的未來主義與意大利的未來主義又有很不同的地方。這是馬雅可夫斯基對未來主義藝術的重要革新。馬雅可夫斯基在自覺意識上,竭力要與意大利的未來主義劃清界限。他聲稱“俄國的未來主義者終于和馬里內蒂*的詩歌帝國主義宣戰了”。“思想上我們和意大利未來主義沒有絲毫共同之點。共同的地方只是在材料形式的加工。”而且在藝術實踐上也真的顯示了不同。他的詩在內容上多批判資本主義的城市文明;在意境上多是幻美、新奇的;在句式上多追求“電報句法”,在形體上多是立體階梯式的(這實際也是一種圖畫詩),這些都是馬雅可夫斯基對未來主義藝術革新的重要貢獻。他的未來主義的詩是未來主義藝術的珍品。
馬雅可夫斯基從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個人主義走向共產主義,從未來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他生活與藝術的偉大實踐開辟了俄蘇文學史詩歌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