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爾作品分析
【介紹】:
德國哲學家,現象學哲學的創始人。現象學作為一個哲學流派產生于二十世紀的德國。首先是胡塞爾任教的哥廷根大學,曾形成哥廷根學派。所謂現象,就是指呈現在人的意識中的一切東西,現象學就是要從中找出本質,也就是對現象進行合乎理性的探討,從而為科學提供理性根據。
胡塞爾從事現象學研究,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關于知識的問題,即如何為知識的確定性、必然性和普遍性尋找可靠的基礎,以及與此相關的認識和認識的對象或心和物的關系問題。胡塞爾認為以往的哲學都沒有成為一門科學,實證主義——心理主義的解釋、邏輯和真理都是不可靠的。要達到真理的目的,胡塞爾認為,首先是找到一種方法。現象學就是作為方法提出的,以后又作為一種方法論形成一種世界觀的哲學理論。作為一種世界觀,它認為哲學應為一切科學知識提供規范和基礎,為此必須發現事物的本質和世界的本原,而本質、共相、規律等都是先驗的、超時空的、絕對真的,是不能通過感覺經驗或理性思維從個別事物中抽象出來的,只有運用現象學的方法才能獲得。胡塞爾現象學的方法和理論可歸納為如下幾點:一、面向“事物本身”,即對世界提供一種徹底改變了的觀點。二、“懸置”和“加括號”方法,即必須把“自然的觀點”、“科學的觀點”以及歷史上對于世界的看法的哲學觀點,都加以懸置起來。這種方法又稱為“加括號”,意思是,存而不論。三、“本質還原”,就是要使哲學成為一門嚴密的科學,必須獲得先驗的本質。這樣才能把現象學發展為一種“本質的科學”。這一方法即“本質的還原”。四、“先驗的還原”,是指把人引向世界的始原,即把世界最終歸結(還原)為先驗自我的意識的構造活動,它是世界的理性基礎。五、反回“生活世界”,就是說當人們運用現象學方法找到事物的本質,世界的根本之后,回過頭來再看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就可以懂得,這個世界是一個人化了的世界。
由此可見,胡塞爾的現象學既是一種哲學方法論,又是一種哲學世界觀。這也正是他所追求的為科學知識提供規范和可靠的基礎的目的。但是,他的理論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認為本質、共相是先驗的、客觀的、獨立存在的;另一方面,又認為世界上一切東西(包括本質)都是意識活動的內容,是先驗意識構成的。在他看來,通過反省主觀意識(現象學還原)就可以揭示意識活動內容的本質。這實際上就是客觀唯心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之間的矛盾。他聲稱要克服傳統哲學的根本缺陷,為科學找到確實可靠的基礎,實際上是把哲學引向以人為中心、以人的主觀意識為本原的唯心主義。因此胡塞爾的現象學實質基本上是屬于主觀唯心主義范疇的東西。
胡塞爾的主要著作有《邏輯研究》、《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形式的與先驗的邏輯》、《歐洲科學的危機與先驗現象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