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淺說
【3507】莊子淺說
(陳鼓應著,中華書局,10萬字,2017年3月北京第1版,36元)
△第一部分:莊子淺說;第二部分:莊子思想漫步;附錄:老莊思想要旨。
○莊子:生活篇——貧窮的生活、異鵲的故事、終生不仕、契友惠施、鼓盆而歌。生死篇——蝴蝶夢、生死如來去。思想篇——鯤鵬和小麻雀、涉世之道、無用之用、掊擊仁義、理想人物、肯定真知、自然無為、自然之美、不辯之辯、不道之道、對待與同一。
○“鯤鵬展翅”:大其心境,開拓視野。“庖丁解牛”:由技藝入道境。“莊周夢蝶”:體認“物化”之境。“觀魚之樂”:物我的感通。
○叔本華說:“一定的憂愁、痛苦或煩惱,對每個人都是時時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沒有壓艙物,便不會穩定,不能朝著目的地一直前進”。
○在人文精神的照耀下,老、孔、墨、莊的思想都發出普世的情懷,即老子的貴柔及其寬容心態、孔子的恕道以及其家庭倫理、墨子的兼愛與非攻思想、莊子的藝術人生和齊物精神。
○如果莊子真是靠“織草鞋”來維持生計,那和荷蘭大哲學家斯賓諾莎的磨鏡過活,實有其共同的意義:他們都把物質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的程度,而致于提升精神生活。
○莊子對外界的認識,常帶著觀賞的態度。他往往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則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場,來分析事理意義下的實用性。
○人雖然常常談到死,恐懼死亡,但這只是對于“別人的死”的感覺,自己卻從未經歷過;一個活人,永遠沒有與人同死的經驗。死是個人的事,不能由任何人來取代,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它,亦沒有其他人可以救助你,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這時候你便陷入完全孤立無援的境界。
○你若有能力來掌握你的生,你也就有權利來埋葬你的死。
○庖丁能順其自然的紋理去解剖筋骨盤結的牛,指出世事、世物的復雜,只要能順乎事物的自然組織去做,乃可迎刃而解。這說明了處世之道,勿強行,毋妄為。庖丁解牛,雖然“游刃有余”,但是每次解牛的時候,他總是小心謹慎。解完牛,雖然“躊躇滿志”,但不露鋒芒,隨即把刀揩干凈收藏起來。這心理上的警覺和行為上的收斂便是自處之道。
○“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莊子實為一位自然哲學家。他的哲學觀念乃放眼于廣大的自然界,不似儒家僅局限于人文界。
○《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道”是中國文化的特產,一如“上帝”為西洋文化的特產,它們有異曲同工之妙。
○“道”具有形而上學的意義,它是天地萬物的“總原理”,并且無所不在、超越了時空、又超越了認識。
○老莊從精神上來說明民主,重要的是讓出一個空間。
○孔子貴“仁”、老子貴“柔”、莊子貴“游”(游心)。
○從魏晉的山水詩到宋元的山水畫,可以說,莊子的思想貫穿了整個中國藝術的審美觀,并且也無形中塑造了中國人的生活態度和處世品格。
○陳鼓應:“我的人生有兩個面向,一是學術人生,一是現實人生。”
○尼采說:“人類是病得很深的一種動物”。
○“在困頓的生活中透顯不平凡的思想”,這應是對莊子生平的最佳描述。莊子的“內圣”,主要表現為開放心靈和審美心境;而“外王”方面,則在倡導齊物精神和多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