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盜遺布》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釋盜遺布
【原典】
陳寔(shí)①,字仲弓,為太丘②長。有人伏梁上,寔見,呼其子訓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③,梁上君子是矣。”俄聞自投地④,伏罪。寔曰:“觀君形狀非惡人,應由貧困。”乃遺(wèi)⑤布二端,令改過之,后更無盜。
【注釋】
①陳寔(shí):字仲躬,潁川許縣(今河南長葛)人。東漢官員、學者。少為縣吏都亭刺佐,后為督郵,復為郡西門亭長,四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將軍府。中平四年(187),年八十四,卒于家。何進遣使吊祭,海內赴者三萬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數。共刊石立碑,謚為文范先生。此事詳見《后漢書·陳寔傳》。②太丘: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③習以性成:長期習慣于怎樣的生活環境,就逐漸養成相應的習性。④俄:不久。投地:跳到地上。⑤遺(wèi):贈送。
【譯文】
陳寔,字仲躬,為太丘縣令。一天,有一個小偷伏在屋梁上準備行竊,陳寔見到后,把自己的兒子喊過來,教訓說:“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習慣所養成的,屋梁上的那一位就是這樣的人。”一會兒,屋梁上的小偷跳下來,跪在地上認罪。陳寔說:“從您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惡人,應該是由貧困造成的。”于是,贈給他兩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這人再沒有偷過東西。
【延伸閱讀】
初讀此故事,頗多疑惑,要么是小偷入行尚淺,要么是陳寔藝術高超,否則何以他的一場訓子表演,竟然能讓小偷主動認錯?假設將陳寔換成自己,在同樣的表演之下,能否讓小偷就范呢?想想都覺得很懸。之后查對史書,讀完全傳,才恍然大悟。吳亮的選文多非原話,掐頭去尾,省略了不少內容,雖然節文尚能連貫,但經不起推敲。陳寔此事就是如此。實際上,一個毫無資歷的人,即便能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也不見得有人買賬,更不要說讓小偷低頭下跪了。因為小偷已經偏離了正軌,本就與常人有別。陳寔之所以能辦到,正在于他此前已經攢下了極好的人品,贏得了極好的口碑。史書說:“寔在鄉間,平心率物。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至乃嘆曰:‘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用現代的話說,陳寔此時已經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作為名流擁有極大的社會影響力。史書說他“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何進遣使吊祭,海內赴者三萬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數”。陳寔既然能撼動朝野上下的一些重要人物,對于鄉間的一個小毛賊,自然是手到擒來。類似的故事我們在《左傳》中也能找到,如晉靈公行事乖張,執政大臣趙盾多次進諫,惹得國君很不舒服,于是派人去刺殺趙盾,以圖落個耳根清凈。但是刺客來到趙家,見趙盾準備上朝,勤勉負責,很是感動,實在下不了手,但完不成任務也難交差,便一頭撞死在趙盾家的槐樹上。刺客之所以自盡,是震懾于趙盾的正直,正如小偷下梁自首,是感動于陳寔的真誠。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都是很有影響力的人。世人往往只看到小偷主動認罪的結果,卻看不到這個結果的得來,乃是陳寔多年來寬以待人的修煉所致。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魅力是需要踏實努力修成的,這才是整個故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