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鎮華《沈清傳》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作者: 何鎮華
【作品簡介】《沈清傳》和《春香傳》、《興夫傳》是朝鮮三大古典小說。它以朝鮮民間口頭傳說為基礎,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經過人民群眾與文人不斷的加工與潤色,形成為小說。《沈清傳》可以說是一部集體創作。根據一些資料的記載,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沈清傳》的成書年代。李朝正祖(1777—1800)至純祖(1801—1834)時的文人趙秀三寫的《紀異》中的《傳奇叟》一文中,記錄了讀《沈清傳》的事實。其次,在李朝另一文人李裕元(1814—1888)的《林下筆記》中,有他觀看唱劇(朝鮮民族古典歌劇)《沈清傳》后寫的觀劇詩;還有在19世紀朝鮮現實主義作家、杰出的唱劇演員申在孝(1812—1884)的主要作品《鼓伴唱劇(朝鮮民族傳統唱劇的一種)六場》中,除《春香傳》、《興夫傳》、《兔子傳》等外,還包括《沈清傳》在內。根據以上文獻資料,可以推定《沈清傳》的成書年代不遲于18世紀。《沈清傳》問世以來,由于它感人的思想內容,具有魅力的藝術手法,在朝鮮廣為流傳,經久不衰。《沈清傳》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有國文本(即朝鮮文本)、漢文本、唱劇本和手抄本等。特別是在1945年后,除再版了原著外,還先后將它改編為現代朝鮮語小說、話劇、電影和舞劇,《沈清傳》在朝鮮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小說的主人公沈清,這樣一個美麗、純樸、勤勞、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婦女形象,已經深深印在人民群眾的腦海之中,朝鮮人民把現實生活中為他人犧牲自己的婦女稱為“我們的沈清”,可見《沈清傳》是非常深入人心的。《沈清傳》作為朝鮮三大古典小說之一,在朝鮮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朝鮮藝術家們50年代就來中國訪問演出過唱劇《沈清傳》,受到中國人民的歡迎與喜愛。
【內容提要】黃州桃花村有一個盲人,名叫沈學奎。他家境貧寒,妻子郭氏很勤勞,夫妻之間相敬如賓。可是他們膝下空虛,年近40尚無子女,沈學奎便勸妻子求神拜佛,郭氏便與丈夫去名山古剎虔誠參拜。甲子年三月初八,郭氏做了一個很神奇的夢,夢見天地明朗,五色彩云繚繞天空,一仙人玉女,身披彩衣,腰纏玉佩,手捧桂花,飄然而來,停在郭氏面前一拜再拜;不久便撲在郭氏懷中,從這天起郭氏便有了胎氣,十個月之后郭氏生下一女,取名為“沈清”。可是生下女兒不久,郭氏便得了產后風,離開了人世。可憐的沈清從小就靠盲父抱著她,到有孩子的婦女家中乞求一點奶喝。就這樣靠著鄰里好心人的幫助,沈清長到了六七歲。從這時起沈清便拉著雙目失明的父親的手,在前面引路,沿街乞討。沈清到了11歲時向父親提出:父親雙目失明加上年老,外出容易跌倒摔傷,還容易得病,最好是在家里等著她去討飯回來后給父親吃。沈學奎開始不答應,沈清再三請求,父親只好答應了女兒的要求。沈清從11歲到15歲,4年如一日獨自討飯奉養父親。一天沈清回來得晚了一些,沈學奎心中焦急,拄著手杖去迎女兒,不料腳踩在冰上一滑,掉進了路旁的水溝里,被路過的夢云寺僧人救起。那僧人告訴沈學奎說:“我們寺院佛爺很有靈驗,有求必應,如果敬施300石供養米,赤誠祈禱,你也會睜眼看到萬物,將會成為完人。”
沈學奎聽信了夢云寺僧人的花言巧語,在化緣簿上寫下了沈學奎捐獻300石供養米的字樣。等到僧人走后,沈學奎又后悔了,家里如此貧窮,到哪里去尋300石米呢?于是終日愁眉不展,長吁短嘆。沈清看見父親這等模樣便一再詢問,沈學奎不得不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女兒,沈清聽了父親的訴說后向父親說:“如果后悔,就不是赤誠。父親失明的雙目要想真的重見光明,就要千方百計準備300石米。”
一天,鄰居貴德媽來到沈家,對沈清說不知是一些什么人,要買一個15歲的姑娘。沈清打聽到原來是南京的商人要買一個15歲的姑娘,去祭祀臨堂水,以便安全渡海經商。沈清想自己正好是15歲,便找到南京商人表示愿意出賣自身,以換取300石供養米求得父親雙目復明。沈清賣身之后一直瞞著父親,與父親離別之前,含淚為父親整理好一年四季的衣服,并準備好了父親吃的飯菜。
陰歷十五那天,沈清坐上了南京商人的那艘船。滄海茫茫,波濤滾滾,駛到了臨堂水這個地方,商人們命船工準備好祭品,并催促沈清趕快投海。這時沈清高高地站在船頭,雙手合掌,仰頭向天禱告說:“老天啊,祈求您,沈清一死毫不悲傷,為解去我失明的父親的終生怨恨,方有今日之死,請皇天大發慈悲,讓我父親那雙眼睛重見天地光明吧!”
說罷,沈清走到船頭,“撲通”一聲跳進海中。
沈清的孝行感動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命四海龍王將沈清變成蓮花送至皇宮之中。那時,正值皇后新喪,天子便冊封沈清為皇后。
沈清雖然當了皇后,卻時刻思念著雙目失明的父親,便奏請天子設全國盲人宴。在盲人宴上父女重逢,沈清呼喊著父親,沈學奎雙眼頓時睜開,天地日月大放光明。
【作品鑒賞】《沈清傳》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朝鮮古典小說。思想和藝術兩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沈清對父親的孝行體現了貧苦人民親子之間真摯的骨肉之情。首先沈清父女之間的骨肉之情是在李朝封建統治下貧困悲慘的生活處境中形成的。沈清的家境是“瓢碗、連枷都賣了,也買不來幾粒糧食。賣箱賣柜也買不來幾升米。賣了房子,又到何處去避風雨。”郭氏生下沈清7天就離開了人世,沈學奎只得抱著沈清向鄰里討奶;沈清六七歲時就拉著盲父的手,走在前面引路,四處乞討。沈清11歲時,就獨自討飯奉養父親,父女倆可以說是相依為命。沈清去討飯時,“上身穿著破衣服,下身穿的是土布褲子,頭上戴著沒邊的防寒帽,低低地擋著前額,光著腳,穿著沒后跟的鞋,手里拿著破瓢”。為了使盲父復明,沈清不得不賣身,作為活祭品投身于臨堂水中,她對父親的孝順可以說達到不惜獻出自己生命的程度,這種親子之間的骨肉之情是純真可貴的,反映了在貧困中掙扎的勞動人民的感情。
在面臨崩潰的李朝封建統治的殘酷壓榨之下,在貧困與饑餓中掙扎的何止沈清一家。沈清一家的處境反映了當時廣大農民群眾的悲慘處境。正因為這種共同的生活處境,桃花村的人們對沈清一家總是寄與深切的同情和多方面的關懷。當沈清的父親抱著沈清去向鄰里的婦女討奶時,婦女們毫不遲疑地將喂給自己兒女的奶喂給沈清吃,并實心實意地向沈清的父親說:“不要怕難為情,明天你也把她抱來,后天你也抱來,還能餓著她嗎?!”沈清去要飯時,他們雖然自己也食不果腹,但是毫不吝嗇地把飯菜倒在沈清的碗里,還讓沈清到屋里去暖暖身子。當沈清賣身給南京商人時,桃花村的男女老少都頓足捶胸,號啕大哭。沈清投身于臨堂水之后,桃花村的人們還為沈清立了一個碑。這一切都體現了勞動人民患難與共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反映了他們之間的互助互愛的真誠關系。
沈學奎受夢云寺化緣僧花言巧語的欺騙,在化緣簿上寫下獻供養米300石,沈清為獻佛供毅然賣身給南京商人,揭露了佛教的偽善、欺騙和寺院、商人對人民的掠奪本性。
沈清賣身投身于臨堂水的悲劇,是對當時不合理的社會深刻的批判。當沈清被南京商人拉走,與父親生離死別的時候,沈學奎痛斥道:“你們這些家伙,做買賣做你們的去,買了人去當祭品,這在什么地方見過?……米,我也不要,錢,我也不貪,睜眼醒目,我也不盼!你們這些狼心狗肺的家伙殺了我吧。我要是死了,你們這些家伙就會平安無事了嗎?該死的強盜,殺了人,還有那大典通編之法呢!”這不僅是對奪去自己女兒的惡勢力的反抗,也是對當時社會的憤怒控訴。
沈清投身臨堂水后復生,當了皇后,父女重逢時,在沈清的呼喚下沈學奎睜開了眼睛。這些情節表達了人民追求光明與幸福的熱切愿望,反映了人民對美好未來堅定不移的信心。
《沈清傳》還通過南京商人的貿易活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李朝封建末期的商品交易和貨幣經濟成長等社會經濟的新動向。
在藝術特色方面,《沈清傳》首先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非常成功的。它塑造了沈清這樣一個美麗、純樸、勤勞,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自幼喪母,靠吃盲父討來的奶長大,為了盲父從11歲起就“一年四季不斷地討飯,逐漸長大后做工賺一些錢奉養父親”,為了使盲父復明,當她毅然決定賣身時對船商說:“我父親雙目失明,不辨天地,成為平生怨恨,禱告上天,夢云寺化緣僧說是在老佛之前施奉供米300石,便可睜開雙眼,重見天地光明。家境赤貧,實無周旋之路,我要出賣自身,……你們就買了我如何?……”當她賣身后想的是:“我死了,春夏秋冬父親的衣服,有誰來縫補漿洗呢?”她還為父親整理好一年四季的衣服。當她要與父親最后離別赴臨堂水時,還含著淚為父親做好了飯菜,坐在桌邊為父親夾菜,勸父親多吃一些。甚至在投身臨堂水時,還高高地站在船頭,雙手合掌,仰頭向天,禱告說:“老天啊,祈求您,沈清一死不覺絲毫悲傷,為解去我失明父親的終生怨恨,方有今日之一死。請皇天大發慈悲,讓我父親那雙眼睛在不久的明天重見天地光明吧!”小說緊緊圍繞著沈清對父親的孝行這一主線,從環境、場面、心理活動集中而又細致地塑造了沈清的形象,具有感人的藝術力量。
《沈清傳》從整體上來說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從主人公沈清出生起至賣身投入臨堂水止,以現實主義的手法為主;例如沈清一家的悲慘境遇,沈清討飯奉養父親,沈清為使盲父復明賣身等情節,都現實地反映了當時李朝封建社會的本質;而從沈清復生起到與父親重逢止,主要傾向是浪漫主義的。例如沈清投入臨堂水后在龍宮受到款待,變成蓮花再度回到人間,沈清當了皇后使沈學奎的眼睛復明等情節,和不合理的現實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生動地體現了人民對幸福未來的強烈愿望。然而即使是以現實主義手法為主的前半部分,也運用了幻想手法,如沈清的母親得夢懷胎等情節。
《沈清傳》在結構上的第一個特點是:從悲劇開始,以喜劇結束(大團圓的結局)。假如說從沈清出生起到沈清投身臨堂水是悲劇,那么沈清再度回到人間,當了皇后,與父親重逢,并使盲父復明則是喜劇。第二個特點是:從悲劇轉為喜劇是通過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不斷交替實現的。沈學奎夫婦沒有子女雖然是一種不幸,但是這種不幸由于生下了沈清,為喜悅所代替。然而,沈清的母親生下沈清才7天就離開了人世,喜悅又被不幸所代替。在這種不幸之中,沈學奎父女得到了村里人的深切同情與關懷,這又是幸運的事情,可是卻又在這種幸運之中,沈學奎外出迎接討飯歸來的沈清時,落入水中差一點淹死,但幸而又被夢云寺化緣僧救起,帶來了獻供養米300石便可睜眼的希望,卻又因此招致了沈清賣身投入臨堂水的悲劇,最后又為父女重逢、沈學奎雙目復明的大團圓的結局所代替。《沈清傳》就是這樣通過悲喜劇的不斷交替,步步深入地揭示出沈清父女的命運,引起讀者的共鳴,使讀者時而為沈清父女的不幸命運而擔心,時而又為沈清父女的幸運而喜悅,頗有感染讀者的藝術魅力。
《沈清傳》在結構上雖然頗為引人入勝,但是還沒有完全擺脫中世紀小說的框框,在語言、文體和事件的展開和解決方式等方面,中世紀的框框也較多。同時在描寫環境時過多的鋪陳,某些典故的運用游離于故事和人物性格之外,給人以不協調的感覺,這些都是《沈清傳》的不足之處。
盡管《沈清傳》在思想和藝術方面有這些局限性和不足之處,但它以所達到的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不愧為朝鮮古典小說中的成功之作,至今仍受到廣大朝鮮人民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