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文字書簡謹日》譯文與賞析
文字書簡謹日
文字書簡謹日
【原文】
作文字紀月日,當以實言,若拘拘然必以節序,則為牽強,乃似麻沙書坊桃源居士輩所跋耳。至于往還書問,不可不系[1]日,而性率者,一切不書。予有婿生子,遣報云:“今日已時得一子。”更不知為何日。或又失之好奇。外姻孫鼎臣,每致書,必題其后曰:“某節”,至云“小暑前一日”、“驚蟄前兩日”之類。文惠公常笑云:“看孫鼎臣書,須著置歷日于案上。”蓋自元正、人日、三元、上已、中秋、端午、七夕、重九、除夕外,雖寒食、冬至,亦當謹識之,況于小小氣候?后生宜戒。
【注釋】
[1]系:寫清。
【譯文】
做文章寫書信都要記下當時的日期,并按照實際的時間去寫,如果只是寫明了做文章時的節氣,就顯得有些牽強了,就像是麻沙鎮書坊刻印桃源居士撰寫的跋文就有這種情形。至于往來書信,更是不可以不寫清日期。而有些性情直率粗心的人,信封的月份日期一概不寫清楚。我的女婿得了兒子的時候,派人送來書信報喜,信中說:“今日巳時得一子。”看完后卻不知道是哪一天巳時得了一子。有的人又追求文體新奇。我的姻親孫鼎臣,每次給我寫信時,一定會在書信的后面寫上落款的節氣,或者寫明“暑前一日”,“驚蟄前兩日”之類的日期。我的哥哥洪適看了后常笑著說:“每次看孫鼎臣的來信,必須把歷書放在書桌上查找,這樣才能夠知道他是什么時候寫的信。”這是因為除了元正、人日、三元、上巳、中秋、端午、七夕、重九、除夕這些節日是人們熟知的以外,即使是寒食、冬至這樣的日期,也都該小心謹慎的寫在信封上,更何況是那些小小的節氣呢?后生晚輩們寫完信落款日期時應該引以為戒。
【評析】
本篇文章篇幅很短,但是一直圍繞著“文字書簡謹日”,來闡述日期在書信中的重要性。首先指出“作文字紀月日,當以實言”,其次提出存在“拘拘然必以節序”或是“性率者,一切不書”的現象,并對其進行批評。之后引用洪邁的女婿得子后,書信報喜時未注明落款日期,使得洪邁不知何日得子的例子說明了上述現象會造成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