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
【4076】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
(〔英〕特里·伊格爾頓著,李揚等譯,重慶出版社,17.5萬字,2018年6月第1版,49.8元)
△共10章:[1]駁馬克思主義終結論;[2]駁馬克思主義實踐有害論;[3]駁馬克思主義宿命論;[4]駁馬克思主義烏托邦論;[5]駁馬克思主義還原論;[6]駁馬克思主義機械唯物論;[7]駁馬克思主義階級癡迷論;[8]駁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論;[9]駁馬克思主義極權國家論;[10]駁馬克思主義地位邊緣論。
〇這本書針對西方世界否定、攻擊,甚至是污蔑馬克思主義的十種典型論調,一一進行了有理有據的辯駁。同時拋出很多震撼人心的觀點。比如,資本主義越成功,道德就越敗壞;馬克思是國家的堅定反對者,實際上,他所期待的是國家消亡的那一天的到來,等等。這本書還闡明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運作市場經濟體系的可行性。
〇馬克思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歷史的理解,這是連馬克思主義最激烈的批評者也無法否認的事實。
〇伏爾泰認為,富人是用窮人的鮮血養肥的,而財產正是社會沖突的核心。
〇悲劇不一定就是毫無希望,毋寧說悲劇到來之時往往伴隨著恐懼、戰栗以及驚悚的事情。
〇未來的真實景象就是現實的破產。
〇只有接受矛盾是階級社會的自然屬性,而不是抱著與世無爭的心態否認矛盾的存在,才能開啟由矛盾掌控的人類財富的大門。
〇在馬克思看來,社會主義將建立一個比我們現在的社會更加多元的秩序。在階級社會里,少數人以犧牲多數人的自由為代價獲得了自由的自我發展,多數人只能過著單調乏味的生活。而共產主義恰恰鼓勵人們發展各自的個人天賦,所以它必將更加發散、多元和不可預測,更像一部現代主義的而非現實主義的小說。
〇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寫道,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滿足我們物質需要的生產。只有在此條件下,我們才能夠去學習彈班卓琴、作詩或者粉刷門廊。文化的基礎是勞動,沒有物質生產也就沒有文明。
〇政治、文化、科學、觀念和社會存在并非僅僅是偽裝的經濟,就好像一些神經科學家把思想稱作為偽裝的大腦那樣。它們都有著各自的實在,都演進著各自的歷史,也都依照各自的內在邏輯運行。
〇所有哲學都必須以此為出發點:無論人類還是什么別的屬性,他們首先是有行為能力的人。
〇社會主義革命,就是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與他們的所有盟友一起,從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中產階級手中奪取政權。
〇就算社會主義革命通常伴隨著暴力,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有產階級往往不會拱手讓出他們的特權。
〇當今人類面臨兩大威脅:軍事和環境。隨著為爭奪稀缺資源而展開的斗爭升級為武裝沖突,這兩大威脅今后將會越來越有可能走向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