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3983】人工智能
(騰訊研究院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34萬字,2017年11月第1版,68元)
△這本書從人工智能這一顛覆性技術的前世今生說起,對人工智能產生全貌、最新進展、發展趨勢進行了清晰的梳理,對各國的競爭態勢做了深入研究,還對人工智能給個人、企業、社會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共7篇、33章。
○喬納森?諾蘭《西部世界》:“意識不是一個由下至上的過程,而是由外至內的過程”。
○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上,人工智能的概念正式提出。
○發展人工智能的最終目標并不是要替代人類智能,而是通過人工智能增強人類智能。人工智能可以與人類智能互補,幫助人類處理許多能夠處理,但又不擅長的工作,使得人類從繁重的重復性工作中解放出來,轉而專注于發現、創造的工作。只要我們能夠善用人工智能,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人工智能技術一定能實現更多的才能,帶領人類進入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新紀元。
○機器人是指由仿生元件組成并具備運動特性的機電設備,它具有操作物體以及感知周圍環境的能力。
○現實增強,是在虛擬現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技術,是通過計算機系統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戶對現實世界感知的技術,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世界,并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物體、場景或系統提示信息疊加到真實場景中,從而實現對現實的增強。
○自動駕駛、精準醫療、先進制造、智慧城市、人腦研究。
○法律人應做好迎接未來的準備。
○未來需要必要的人工智能“緊箍咒”。
○戰爭機器人之優勢:①具有較高的智能與自動化功能;②全方位、全天候的作戰能力;③較強的戰場生存能力;④絕對服從命令,聽從指揮;⑤較低的使用成本。
○人工智能的成功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也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者。
○人工智能帶動經濟發展三途徑:①能夠創造虛擬的勞動力,即“智能自動化”;②能完善提高現有勞動力的技術水平和物質資本的有效使用;③能促進經濟創新。
○人工智能是國際競爭的新焦點,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加速器。
○這次人工智能浪潮由大數據、機器學習、高速網絡、資本市場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動,呈現出跨界融合、人機協同、自動操作的新特征。我國正處于技術創新的關鍵期,融合應用的擴張期,搶占主導權的戰略機遇期,需要加快構建人工智能倫理和法律體系,形成基礎支撐和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