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伊斯,詹姆斯作品分析
【介紹】:
愛爾蘭著名意識流*小說家,意識流小說的鼻祖之一。他的全名為詹姆斯·奧古斯廷·阿洛伊修斯·喬伊斯。生于愛爾蘭都柏林一個稅務官家庭。父親約翰·喬伊斯熱心于愛爾蘭獨立運動,母親瑪麗篤信天主教。喬伊斯早年在耶穌會學校受天主教教育,信仰宗教。中學時開始創作,并對宗教疏遠,放棄了將來做神父的心愿。1898年喬伊斯進都柏林大學,攻現代語言和哲學,還研究過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戲劇,并以此結識了易卜生。此時,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掀起了“愛爾蘭復興”運動,喬伊斯根本不參加,也反對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1902年,喬伊斯大學畢業后結識了喬治·拉塞爾,以后又陸續結識了葉芝*、格雷戈里夫人和龐德*等著名作家、劇作家,年底赴巴黎學醫,徹底拋棄了他的宗教信仰。次年母親病危,他返回都柏林,并開始創作短篇小說。1904年,喬伊斯同諾拉·巴納克爾結合,27年后正式辦理婚姻登記手續。后,喬伊斯到意大利、瑞士等國旅行,宣布“自愿流亡”,與天主教教會統治的愛爾蘭社會決裂。之后,他在羅馬、的里雅斯特、蘇黎士等地教授英語,同時繼續從事文學創作。此期的短篇小說,1905年合為《都柏林人》。此后,喬伊斯沉浸于文學創作之中。晚年雙目瀕于失明亦不懈。因患穿孔性十二指腸潰瘍,1941年1月13日病逝于蘇黎世。
喬伊斯的創作以小說為主,1914年《都柏林人》在龐德的幫助下出版。它廣泛而深刻地描寫了愛爾蘭都柏林各階層人的生活,反映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愛爾蘭資產階級及知識界的思想情緒。情調較為悲觀低沉。1916年出版自傳體中篇小說《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喬伊斯把他自己的經歷融注于小說中,從主人公斯蒂芬的內心獨白里,可探視喬伊斯青年時期的思想。他自視為“流亡者”,在“孤獨”中尋求“自我表現”。1922年,喬伊斯出版了他的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反映現代人的生活。1939年,喬伊斯最后一部長篇夢幻小說《芬尼根的覺醒》*出版。小說體現了作者情欲創造人,戰爭消滅人的歷史循環觀點。此外,作家還有詩集:《室內音樂》(1907),這是一部象征主義*抒情詩集,《一分錢一首的詩》(1927)。劇本《流亡者》(1918)等。
喬伊斯的小說表現了極其典型的意識流軌跡。他對人物在意識上的瞬間的感覺和印象做了深入而全面的開掘;他小說的自由聯想跳躍幅度大,具有充分的隨意性,舍棄了其他意識流小說家所依賴的引起聯想的媒介;作品中,事件的時序和邏輯關系雜亂無章;內心獨白和內心分析顯得靈活自如,意識流程變幻多端;小說的結構是多層次,多線索的。情節無發展、高潮和結局之分。
喬伊斯把現代主義小說運動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和普魯斯特*、卡夫卡*代表了現代主義小說的杰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