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侍衛君王 劉長卿剛而犯上
韋應物侍衛君王 劉長卿剛而犯上
韋應物十五歲就當了唐玄宗的宮廷侍衛,所以人特橫,在長安好勇斗狠,把惡霸打得改邪歸正,成年之后浪子回頭,變成了一個剛正不阿的清官;劉長卿年輕時當過學生會主席——棚頭,脾氣相當火爆,動輒和上司頂牛,遭貶斥也就成了家常便飯。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這首《寄李儋元錫》寫的是中年情懷,“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最讓人感慨。青春不知何時已經離我遠去,那些我愛的以及愛我的人如今又在哪里?既然世上的事情如此不講道理,除了睡覺我還能做啥子?
唐詩之所以空前絕后一枝獨秀,就是因為深入淺出,絕不以艱深文淺陋。就算是李商隱的《錦瑟》,也以一句“此情豈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作結。《寄李儋元錫》沒有用一個典故。所以后來江西詩派“無一字無來歷”的主張完全是庸人自擾。
此詩是韋應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李儋(字元錫)是甘肅武威人,當時任殿中侍御史。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暮春,韋應物從尚書比部員外郎外放滁州。李儋曾去信問候。第二年春天韋應物寫了這首詩作為回復。
韋應物人稱韋蘇州。但我認為他的福地是滁州,所以應該叫他韋滁州。因為他在滁州除了上面這首《寄李儋元錫》,還寫過家喻戶曉的《滁州西澗》。《滁州西澗》不但當時所有的讀書人都倒背如流,因為聽得多了,就連他們家的鸚鵡也知道。所以判斷一首詩的流行程度,“鳥都知道”是個很重要的指標。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也有異文。“生”有的版本是“行”,“上”有的版本是“尚”。這里引用的是最流行的版本,但“獨憐幽草澗邊行,尚有黃鸝深樹鳴”更接近原文——我因喜歡幽草而來到山澗邊,那里還有黃鸝深樹鳴——視角明顯是站在山澗邊往下看。
此外韋應物在滁州還寫過一首名詩《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全椒就是今天的安徽全椒縣,唐朝時隸屬滁州。蘇軾很愛這首詩,曾經仿作,可惜吃力不討好。
史書上通常把唐朝分為初盛中晚。論詩歌成就,一般認為盛唐最高,其次是晚唐,中唐只能和初唐排排坐,甚至連初唐都不如。
中唐是劉長卿、韋應物、戴叔倫、劉方平和大歷十才子的時代,也是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元稹和白居易的時代,我覺得中唐至少應該和晚唐平起平坐。如果把李賀也算進中唐,那么中唐詩歌的總體成績就算和盛唐相比也不遑多讓。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我有點搖擺,在這里認為中唐超越晚唐,可是后面又會說更愛晚唐。其實這并不矛盾。中唐和晚唐詩歌就像兩個絕代佳人,燕瘦環肥,根本就分不出誰比誰美。只有那些愚蠢的選美比賽評委,才會根據一句俏皮話判斷誰更有智慧。
韋應物是京兆萬年人。京兆杜陵韋氏是關中的世家大族,衣冠鼎盛。《舊唐書》說:“自唐以來,氏族之盛無逾于韋氏。”韋應物曾祖韋待價武則天時拜相。他祖父韋令儀做過宗正少卿。他叔叔韋锜做過左千牛中郎將,卷入韋后和唐玄宗的斗爭被殺。家里出了亂黨,通常都會滿門抄斬。韋應物不但沒受株連,反而從十五歲起就做了唐玄宗的宮廷侍衛。這從另一個方面證明韋氏當時宗族之強,也說明唐朝比較寬宏大量。
韋應物雖然在太學掛名,但他主要興趣是好勇斗狠,不但把惡霸打得改邪歸正,同學也被他欺凌,“少年游太學,負氣蔑諸生”。他在《逢楊開府》中交代自己早年干過的壞事以及后來浪子回頭的原因。
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
身作里中橫,家藏亡命兒。
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
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驪山風雪夜,長楊羽獵時。
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癡。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讀書事已晚,把筆學題詩。
兩府始收跡,南宮謬見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撫煢嫠。
忽逢楊開府,論舊涕俱垂。
坐客何由識,惟有故人知。
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韋應物年輕時橫行街頭,窩藏罪犯,參與賭博,拐帶婦女,幾乎可以說無惡不作。但因為是皇帝侍衛,沒人敢把他抓去坐牢。唐玄宗死后韋應物離開禁軍,因為失去了侍衛身份的庇護,很快就遭到欺負自身難保,不得不回太學接著讀書,希望混個文憑好找工作。
可能是因為年輕的時候壞事做盡,韋應物后來成了一個無可挑剔的清官。就像很多花心的男女,結婚之后反而比較專一,因為那些拈花惹草的事對他們已經沒有吸引力。史稱韋應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欲,所居焚香掃地而坐”。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韋應物用最樸素的語言告訴后人怎樣做一個有良心的官員。有的官員只是把豪言壯語掛在嘴邊,他們從不覺得自己對不住那份俸錢,反而認為俸錢對不住他們,所以一有機會就伸手,雁過拔毛。就連西伯利亞的大雁也改變遷徙路線,不敢再經過中國。
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韋應物做了洛陽丞。當時洛陽剛從叛軍手中收復,唐軍以及請來助陣的回紇騎兵認為洛陽做過叛軍首都,所以洛陽人都不是好鳥。他們不但搶走洛陽人的所有財物,還燒毀全部房屋。百姓沒有衣服,只好用紙裹住身體遮羞。
韋應物看到百姓流離失所,痛心疾首。這時守衛洛陽的神策軍依舊橫行霸道,他們借口搜查叛軍余黨,趁機敲詐勒索,侮辱民婦。韋應物去找神策軍將軍交涉,對方只顧賭博,愛理不理。
韋應物說:“將軍,如果你沒空管束你的手下,我替你管。”
神策軍將軍這才抬起頭來看了看韋應物。
“好呀。不過我先提醒你,我們神策軍的將士都是貴族子弟,有些人還是宮中大太監的養子。到時出了亂子驚動了他們的家族勢力,你自己收拾這個爛攤子。”
韋應物沒有被嚇倒,回到衙門找來十幾個在少林寺學過武藝的捕快和民間高手,親自上街巡邏。
這天一隊神策軍士兵又策馬在街上追逐婦女。幾個婦女在逃跑過程中紙衣被風卷走,只能用雙手遮羞。神策軍士兵放聲大笑。
韋應物帶領十幾名壯士手持大棒站在街頭,放過婦女擋住神策軍的去路。
韋應物指著為首的軍官說:“我是洛陽丞韋應物。你們如果現在掉頭,并保證以后不上街滋擾百姓,我就放你們走。”
那軍官狂妄地說:“洛陽丞是什么東西?就算你是東都留守,我們神策軍也不放在眼里!”
“我警告你是例行公事。其實我知道你們聽不進去。”
“那你還不滾蛋?好狗不擋道,我們今天不想殺人!”
韋應物示意身邊壯士讓道。那些壯士按照事先布置在大街兩邊依次站好。
神策軍士兵以為韋應物已經認輸,仰首從兩排壯士中間穿過。
韋應物一聲令下。兩排壯士同時揮棒橫掃。
神策軍士兵人仰馬翻,全部被擒。
神策軍將領聞訊扔下骰子趕到洛陽監獄。洛陽城里的神策軍將士聽說有人膽敢扣押自己的戰友,全副武裝騎馬趕到,聲稱如不放人就搗毀監獄。
韋應物不為所動。
“監獄是司法重地,你們如果膽敢劫獄,那就是十惡不赦的死罪。”韋應物命令手下,“把門打開,看他們誰敢進來。”
神策軍將士大喊大叫,可是誰也不敢踏進監獄一步。
神策軍將軍已經聽說韋應物也是做過三衛郎的貴族子弟,而且他也害怕把事情鬧得不可收拾,所以請求韋應物借一步說話。
韋應物把他帶進一間空著的牢房。
神策軍將軍說:“韋大人,我有眼不識泰山。聽說韋大人也是禁軍出身,大家算是自己人,能不能網開一面?”
“除非你能保證今后不再發生類似的事情。”
“這恐怕有困難。駐守洛陽的除了我們神策軍還有朔方軍,他們不歸我管。我們神策軍魚龍混雜,不怕你笑話,他們有時連我也不放在眼里。”
“那就對不起了。”
神策軍將領見無法說服韋應物,只好把群情激奮的部下勸回去。這件事后來鬧到對簿公堂,不過韋應物竟然站在被告席上,罪名是破壞軍民團結。韋應物憤而辭職回到長安閑居。這件事消磨了韋應物的最后一點銳氣。從此以后,他徹底成為一位循規蹈矩、得過且過的官吏。
大歷九年(774年),韋應物得到京兆尹黎干賞識,先后做過京兆府功曹、櫟陽令,四十五歲的時候成為尚書比部員外郎,隨后做了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在他做江州刺史三十年后,白居易來到江州做司馬,詩興大發寫下著名長詩《琵琶行》。
韋應物在五十一歲時回京做了左司郎中,隨即出為蘇州刺史。這可不是貶官,蘇州刺史是從三品,標志著韋應物正式成為高干。
唐代詩歌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初唐詩人五言寫得多,盛唐詩人七言寫得好,李白和王昌齡都是七絕圣手,杜甫在夔州寫的那些登峰造極的組詩也是七言律詩。到了中唐,韋應物、劉長卿人稱或自稱五言長城,而晚唐杜牧和李商隱寫得最好的又是七言。
我們談論韋應物的五言,肯定不能對《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視而不見。
凄凄去親愛,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
今朝為此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世事無常,勞生有限,眼前歸棹,遠寺鐘聲,韋應物表達的是對游宦生涯的厭倦。
另一首《賦得暮雨送李胄》和這首風格意境相似。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類似的詩還有《夕次盱眙縣》。
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沈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聽鐘未眠客。
他的《淮上喜會梁州故人》同樣有名。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韋應物在江淮的時間并不算長,但他最好的詩歌都和江淮有關。中唐詩人分為比較明顯的兩個集群,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和白居易青春激揚,劉、柳參加永貞革新,白居易力主追查刺殺武元衡和裴度的幕后元兇,韓愈直接參加對藩鎮的戰爭。而劉長卿、韋應物、戴叔倫等經歷過安史之亂的中唐前期詩人已經心灰意冷。厭倦了戰爭的他們特別喜歡山溫水軟的江南。劉長卿一直在江南游蕩,韋應物后來終老蘇州很可能不是因為貧窮,戴叔倫寧愿放棄高官厚祿回到故鄉。
韋應物的朋友馮著一度隱居灞陵,有一天他和韋應物相遇長安街頭。
長安遇馮著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
問客何為來,采山因買斧。
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
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這首詩寫得非常簡淡,但就像夏天成都街頭的冷淡杯,看似簡單其實豐美。
韋應物特別擅長寫五言古詩。古詩是相對律詩和絕句來說的,因為律詩和絕句出現得比較晚,所以稱為近體。古詩一般對格律要求不嚴,而且長短不拘。
東郊
吏舍局終年,出郊曠清曙。
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
依叢適自憩,緣澗還復去。
微雨靄芳原,春鳩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
終罷斯結廬,慕陶真可庶。
這首詩中的“楊柳散和風,青山淡吾慮”、“微雨靄荒原,春鳩鳴何處”都是自古文人津津樂道,經常題寫在自己書房或園亭的名句。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盛贊韋應物的五言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蘇東坡也說“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
不過韋應物最有名的五言古詩不是《東郊》,而是在蘇州刺史任上寫的《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
海上風雨至,逍遙池閣涼。
煩疴近消散,嘉賓復滿堂。
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
理會是非遣,性達形跡忘。
鮮肥屬時禁,蔬果幸見嘗。
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翔。
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豈曰財賦強。
韋應物當時在刺史衙門后院宴請蘇州當地的才子文士。他把富甲天下、才子輩出的姑蘇狠狠夸獎了一番,飯后當地文人紛紛要求韋應物給他們簽名留念。
韋應物清心寡欲,后半生的經歷和王維相似,他就是個官場隱士。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這首詩名叫《秋夜寄邱員外》。韋應物的生命里似乎只有友誼,他的大部分詩都是念友傷離。其實他特別疼愛自己的孩子,在大女兒遠嫁的時候,他寫了《送楊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復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
爾輩苦無恃,撫念益慈柔。
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中腸,義往難復留。
自小闕內訓,事姑貽我憂。
賴茲托令門,仁恤庶無尤。
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
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
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
居閑始自遣,臨感忽難收。
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
看似封建家長在板著臉教訓女兒要謹守婦道,實際上父女親情溢于言表。
韋應物還是最早的詞人之一。他寫過幾首《調笑令》,最為人所知的是下面這首。
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
此外韋應物還寫了不少《行路難》、《橫塘行》、《廣陵行》之類的樂府詩。白居易發起新樂府運動的時候,把韋應物拉來給自己助威。他在《與元九書》說:“如近歲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
德宗貞元六年(790年),五十四歲的韋應物罷官閑居蘇州永定寺,此后不久在蘇州去世,歸葬長安杜陵祖墳。韋應物及其夫人的墓志保存至今。他的子孫都中過進士。晚唐花間派著名詞人韋莊也是韋應物的后人。
韋應物的外甥楊敬之值得一提。他在做國子祭酒時寫過一首詩夸贊項斯,使無名詩人項斯一舉成名天下知。
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于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相逢說項斯。
劉長卿是個橫跨盛唐和中唐的重要詩人,他和李白關系不錯,也和《楓橋夜泊》的作者張繼親如兄弟。他晚年旅居江浙,很可能受到李白和張繼的影響。
他和韋應物的詩風非常接近,都被稱為五言長城。他們的性格也有相似之處:韋應物宮廷侍衛出身,劉長卿則做過學生領袖棚頭。不過韋應物做官之后心態平和,劉長卿脾氣依然火爆,多次和上司頂牛。
漢朝才子司馬相如字長卿,這很可能是劉長卿名字的出處。他祖籍河北河間,家在安徽宣城,生于洛陽,年輕時在洛陽附近的嵩山讀書,中進士大約在天寶八年(749年)前后。可能因為做棚頭的時候得罪了某個權豪,不久被誣坐牢,適逢天下大赦才恢復自由。至德年間代理徐志摩家鄉浙江海鹽令,隨后做過蘇州長洲尉,就是這段游宦經歷讓他徹底愛上江南。至德三年(758年)因為與上司不和再次坐牢。好在朝廷為了慶祝東京洛陽的收復再次大赦天下,劉長卿被貶往潘州南巴。
潘州南巴就是今天的廣東電白。劉長卿離開蘇州到洪州待命,在江西余干和李白相遇,李白當時剛逃過夜郎之劫。想到自己也將遠謫嶺外,劉長卿自然有許多感慨,他寫下《將赴南巴至馀干別李十二》。
江上花催問禮人,鄱陽鶯報越鄉春。
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
在余干,除了送李白那首,劉長卿還寫過一首《余干旅舍》。
搖落暮天迥,青楓霜葉稀。
孤城向水閉,獨鳥背人飛。
渡口月初上,鄰家漁未歸。
鄉心正欲絕,何處搗寒衣?
余干今天只是一個平凡的江西小縣,當年縣城東南有個風景名勝干越亭,唐代很多詩人都曾在此留名。
劉長卿有沒有去廣東打工現存兩種說法。有人認為他沒有去成,有人認為他確實做過南巴尉,《新年作》就是寫在南巴貶官期間。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這里的“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說明劉長卿還是很留戀官位,只不過不甘心沉淪下僚,整天面對無能的豬頭。
他從南巴回來之后,立刻重返江南。這此后的將近十年間,劉長卿在江浙游蕩,尋幽探勝,交結僧人。
送上人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劉長卿在江浙期間,除了李白,還和另一位李姓詩人李嘉祐交往頻繁。李嘉祐做過臺州刺史,寫過“野渡花爭發,春塘水亂流”。李白在《送楊山人歸天臺》中稱贊他“我家小阮賢,剖竹赤城邊。詩人多見重,官燭未曾燃”。
大歷五年(770年)劉長卿開始時來運轉,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他的上司鄂岳觀察使吳仲孺是中興重臣郭子儀的女婿,長官和同僚都避其鋒芒,劉長卿卻不肯退讓。
劉長卿當時掌握著一筆財物,吳仲孺要求他上交。
“我現在需要這筆錢調度,你把錢給我。”
“對不起,這不符合程序。”
“你是新來的吧,你知道我是誰嗎?”
“知道呀,你是汾陽郡王的女婿,我的頂頭上司。”
“那你還和我作對?”
“我是公事公辦。不符合程序任何人來要我都不給。”
“聽說你是進士出身,怎么這么死腦筋?”
“正因為我讀過書,所以牢記孟子的教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使是你的老丈人親自出馬,我也不會把錢給他。”
“要是在戰爭年代,我可以對你先斬后奏。”
“你想做閭丘曉?他的下場好像不太好。”
吳仲孺惱羞成怒,誣告劉長卿貪污。
朝廷派監察御史苗丕調查此事。苗丕之父苗晉卿官至宰相,世故圓滑,但苗丕仗義執言。劉長卿原以為自己大禍臨頭,結果只是貶為睦州司馬,所以他寫詩獻給苗丕表示感謝。這件事在當時非常著名,《唐才子傳》說:“長卿清才冠世,頗凌浮俗,性剛多忤權門,故兩逢遷斥,人悉冤之。”
睦州就是今天千島湖所在地浙江淳安。劉長卿從洞庭沿長江東下,到了九江之后見到他的兩個老朋友,寫了《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這是他最好的七言詩之一。
生涯豈料承優詔,世事空知學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發何。
今日龍鐘人共棄,愧君猶遣慎風波。
到了睦州之后,劉長卿和當時同在浙江的詩人皇甫冉、嚴士元等人經常唱和。名作《送嚴士元》就寫于這段時間。
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
越州詩人嚴維由浙江去河南時,劉長卿有詩相送。嚴維寫了《酬劉員外見寄》。
蘇耽佐郡時,近出白云司。
藥補清羸疾,窗吟絕妙詞。
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
欲識懷君意,明朝訪楫師。
這首詩是嚴維的代表作。其中“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家喻戶曉,其實在唐詩中并不突出。
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劉長卿升任隨州刺史,因此世稱“劉隨州”。不久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政府軍在湖北一帶激戰,劉長卿就在此時離開隨州。搞笑的是,劉長卿曾經不止一次在詩中歌頌過李希烈,把李希烈比作三國周郎,“三十擁旄誰不羨,周郎少小立奇功”。
劉長卿自號五言長城,他在上元、寶應年間多次被評為年度最佳詩人。他當時的名聲可以從韓愈弟子著名古文家皇甫湜口中得到印證。皇甫湜批評當時文人浮夸:“詩無劉長卿一句,已呼阮籍為老兵;語未有駱賓王一字,已罵宋玉為罪人矣。”
高仲武在《中興間氣集》中說:“長卿有吏干而犯上,兩度遷謫,皆自取之。詩體雖不新奇,甚能煉飾。十首已上,語意稍同,于落句尤甚,蓋思銳才窄也。”意思是劉長卿有政治才能,但喜歡和上司對著干。兩次遭貶都是性格使然。他的詩雖然不算新奇,但擅長煉句。可是十首以上,就會有詩意重復的地方,最后一句更經常如此。這是因為他思路新穎但是才能有限。
這段話被認為是對劉長卿的定評,比較公允。劉長卿確實有重復自己的習慣。請看《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這首詩的最后一句“青山萬里一孤舟”和送李白那首的最后一句“萬里青山送逐臣”用詞和意境確實有重復之嫌。他的名句“千峰共夕陽”得到陸游稱贊,但他又寫過“夕陽千萬山”。
劉長卿的《送李中丞之襄州》同情無家可歸的老將。
流落征南將,曾驅十萬師。
罷歸無舊業,老去戀明時。
獨立三朝識,輕生一劍知。
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
對自己屢次被貶,他也不是毫無怨言。《長沙過賈誼宅》就是借賈誼的遭遇自傷身世。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賈誼和屈原都是古代逐臣的代表。劉長卿在詩中多次提到賈誼,比如《自夏口至鸚鵡洲夕望岳陽寄源中丞》。
汀洲無浪復無煙,楚客相思益渺然。
漢口夕陽斜渡鳥,洞庭秋水遠連天。
孤城背嶺寒吹角,獨樹臨江夜泊船。
賈誼上書憂漢室,長沙謫去古今憐。
高仲武說劉長卿“才窄”還可以有另一種理解,那就是劉長卿擅長描寫孤獨隱逸之美,其他題材遠遠不逮。例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首詩寫景如畫。武俠小說經常借用這首詩的意境,《水滸傳》中在草料場的林沖就是一個風雪夜歸人。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描寫的隱逸之美令人迷醉。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屐痕。
白云依靜渚,芳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有時候很佩服古人這種隱居的熱情和勇氣。因為就算你隱居在長安郊外的終南山,生活也會意想不到的艱難。那時候山林里虎狼成群,一不小心你就會和老虎狹路相逢,老虎可不會因為你是詩人就放棄一頓美餐。
人類是群居動物,隱居最大的問題是孤獨。偶然的寂寞可以忍受,長久的離群索居只有兩種可能,或者成仙,或者瘋癲。
劉長卿有些詩雖然寫的是送別朋友,可是同樣有一種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深深孤獨,他似乎希望用這種可怕的孤獨感恐嚇朋友,婉轉挽留。
古臺搖落后,秋入望鄉心。
野寺來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這首《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刻意渲染孤獨,希望朋友留步。同樣的詩還有《餞別王十一南游》。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干脆明言自己不希望好朋友離開。江春不肯留行客,但我希望你留下來。
萬里辭家事鼓鼙,金陵驛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馬蹄。
從這些詩中可以看出,劉長卿一邊歌頌隱逸之美,一邊又害怕孤獨。
詩人的代表作猶如畫家的自畫像。劉長卿的自畫像應該是《聽彈琴》。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詩中流露出一些抱怨。劉長卿當時已經名滿天下,讓他不爽的應該是自己在官場被疏遠。
劉長卿自詡五言長城,后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但是著名詩僧皎然卻不以為然,他批評劉長卿、皇甫冉、李嘉祐等人“竊占青山白云、春風芳草以為己有。吾知詩道之喪,正在于此,何得推過齊梁作者?”把劉長卿等說得好像名教罪人。這段話是否出自皎然之口尚存疑問,如果真是他說的,動機就很可疑。據說皎然曾經拜韋應物為師,難道他想在五言長城的爭奪戰中助老師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