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方法與藝術
【3654】讀書的方法與藝術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編,人民出版社,7.4萬字,2017年4月第1版,39.8元)
△24人談:①樓宇烈:談“為己之學”;②流沙河:愿做職業讀書人;③周國平:閱讀喚醒完整的自我;④嚴文井:讀書,人才更加像人;⑤陳平原: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讀書”;⑥楊絳:讀書苦樂;⑦葉靈鳳:重讀之書;⑧畢淑敏:閱讀是一種孤獨;⑨何永炎:閑話枕邊閱讀;⑩陳林:躺著讀書;?張煒:看老書;?易中天:讀書如擇偶;?魯迅:讀書雜談;?胡適:讀書;?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老舍:我的讀書方法;?鄧拓:讀書二法;?顧頡剛:怎樣讀書;?劉堂江:作家談讀書:回憶、蔓延、鯨吞牛食;?金克木:讀書;○21朱偉:我倡導“堅硬閱讀”;○22王安憶:閱讀的要素;○23湯一介:我的讀書觀:讀書須會意;○24采銅:碎片化時代如何做深度閱讀?
○“人是一種讀書的動物”,這意味著,讀書是一種屬人的活動或事情。
○“要讀書”致力于實用知識,“好讀書”致力于人生體悟。
○經史子集:經——是一些最根本的,為人,處事,認識天道、地道、人道一些最根本的道理;史,是歷史;子書是指各種不同的學派,各種不同的對于天道、地道、人道的認識;集部又分總、別、專集、長見識、養情性。
○中國近代有一位學者叫段正元,他講過一句話:“讀書萬卷不如知道一言”,讀了萬卷書不如記住一句話;“著書千冊,不如實行一事”,寫了千冊的書,不如去做一件實實在在的事。
○讀書,從來不能帶著急功近利的思想。否則,大腦中最終沉淀下來的只能是一堆無用的廢紙。好讀書,有能耐及時寫下心得體會,讓書籍引領自己增長見識、體悟人生,這才是讀書的真正效果。——流沙河。
○福樓拜:“閱讀是為了活著”。
○陳平原:古之學者,讀書有得,忍不住了,只好著述;今之學者,則是為著述而讀書。
○楊絳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
○要學會選書,必先多讀書。觀千劍而后識器。
○馮友蘭: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陸象山:“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
○據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
○研究學問,應備兩個鏡子:一個是顯微鏡(是對自己專門研究的一科用的),一個是望遠鏡(是對其他各科用的)。——顧擷剛。
○什么是閱讀的野心?不要用仰視的心態去讀書,而應平視,在閱讀時,既要能看到這本書的優點,又能看到缺點,并在此基礎上,想想自己是否有可能超過作者,寫得比他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