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擇所安》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自擇所安
【原典】
張文定公齊賢①,以右拾遺為江南轉運使。一日家宴,一奴竊銀器數事于懷中,文定自簾下熟視②不問爾。后文定晚年為宰相,門下廝役③往往皆待班行,而此奴竟不沾祿。奴乘間④再拜而告曰:“某事相公最久,凡后于某者皆得官矣。相公獨遺某,何也?”因泣下不止。文定憫然⑤語曰:“我欲不言,爾乃怨我。爾憶江南日盜吾銀器數事乎?我懷之三十年不以告人,雖爾⑥亦不知也。吾備位⑦宰相,進退百官,志在激濁揚清⑧,敢以盜賊薦耶?念汝事吾日久,今予汝錢三百千,汝其去吾門下,自擇所安。蓋吾既發汝平昔⑨之事,汝其有愧于吾而不可復留也。”奴震駭,泣拜而去。
【注釋】
①張文定公齊賢:張齊賢(942~1014),字師亮,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南)人,徙居洛陽,進士出身,先后擔任通判、樞密院副史、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分司西京洛陽太常卿等官職,還曾率領邊軍與契丹作戰,頗有戰績。為相前后二十一年,對北宋初期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都做出了極大貢獻。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卒,贈司徙,謚文定。《宋史》卷二百六十五有傳。②熟視:注目細看。③廝役:古代干粗雜活的奴仆。待班行:指做官。④乘間:利用機會。⑤憫然:憂愁,煩悶。⑥雖爾:即使是你。⑦備位:居官的自謙之詞。⑧激濁揚清:沖去污水,讓清水上來。比喻清除壞的,發揚好的。⑨平昔:過去。
【譯文】
張齊賢從右拾遺升為江南轉運使。一天舉行家宴,一個仆人偷了若干件銀器藏在懷里,齊賢在門簾后看見卻不過問。后來,張齊賢晚年任宰相,他家的仆人很多也做了官,只有那位仆人竟沒有官職俸祿。這個奴仆乘空閑時間跪在張齊賢面前說:“我侍候您時間最長,比我后來的人都已經封官,您為什么獨獨遺忘了我呢?”于是不停地哭泣。張齊賢同情地說:“我本來不想說這件事,又怕你會怨恨我。你還記得在江南的時候,你偷盜銀器的事嗎?我將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一直沒有告訴過別人,恐怕你自己也已經忘記了。我現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員,本在激勵賢良先進,斥退貪官污吏,怎能推薦一個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長時間,現在給你三十萬錢,你離開我這兒,自己選擇一個地方安家吧。因為我揭發你過去的這件丑事,想必你會覺得有愧于我,而無法再留下。”仆人十分震驚,哭著拜別而去。
【延伸閱讀】
時間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夠讓往事塵封,也能讓舊事重現。張家的仆人絕對沒有想到,自己三十多年前的一次不干凈的偷竊行為,竟然還會為人記起,而且點點滴滴,分毫不差,他的震駭可想而知。我們讀后不免感慨,虧心的事情既然做了,就一定會有暴露的一天,只不過時間早晚罷了。這也正應了一句古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信然!然而我們在感慨仆人的因小失大之余,也不免驚詫于張齊賢的記憶力之好以及忍耐力之強。對一般人來說,三十年的時光,足以讓很多事情變淡消亡。除非事情極為重要,本就不想忘記;或者是記憶力極好,想忘卻忘不掉,否則我們就得要責以小人之心了。張齊賢想必是記憶力極好之人,正如呂蒙正所說的“若一知其姓名,終身便不能忘”。如果忘不掉,礙于某種原因,又不好揭發的話,必定會讓自己痛苦不堪。所以有時候,有些事情真“不如不聞”,免得心存芥蒂,但是事情既然發生了,自己又正好參與了,也就無可奈何了。揭發人之過,是古代君子所不齒的。明人洪應明說:“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菜根譚》)所以歷史上很多有涵養的人,都將平生所遇的一些憾事,埋藏心底,秘不示人。比較而言,張齊賢三十年的忍耐,似乎有功虧一簣的感覺。雖然我們也能為他找到很多不得不說的理由,比如人家追到門口了,興師問罪,再無退路;或者是小人得寸進尺,貪婪無厭,忍無可忍等。然而張齊賢的揭破舊事,既讓自己陷于不恕之地,也使得仆人的愧疚之傷復發,最后主仆分道揚鑣,無論如何都說不上是理想的結果。當然,對于常人而言,張齊賢能夠做到三十年的隱忍,也已經是十分難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