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為什么輸給了曹操
袁紹,字本初,出身雖然是名門,但是他的起點并不高。他出場時跟曹操差不多,兩個人都是何進大將軍手下的校尉,兩個人的級別也差不多,關系也處得不錯。大樹底下好乘涼啊,如果何進大將軍后來不出事兒,大將軍的位置一直坐著,他們二位或許能夠穩穩當當地在朝廷里當著國家公務員,一路安穩地升遷。當然了,或許他們也就沒有了后來的出息。但是,何進大將軍突然死了,董卓先生進京了,取代了何進的位置。這二位就都沒有了靠山,一切都得從新謀劃。可是,新領導畢竟不是老領導了,董卓認得你袁紹是老幾啊?有一次,董老板召集會議,跟袁紹還吵了起來,董卓氣得當場就要拔寶劍,想殺了袁紹,幸虧給別人攔下了。上下級關系相處到這種緊張的份兒上,袁紹還能干下去嗎?袁紹肯定尋思:“算了,我快跑吧。”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袁紹當時倉皇的表情,匆匆忙忙逃出來了,他或許還找曹操商量了一下呢:“算了,哥們兒,何老板沒了,也沒人心疼咱們了,這個新來的董老板根本就不待見咱們啊,咱們各奔東西吧,咱們各自謀劃自己的發展方向吧,山不轉水轉,咱們總有見面的時候。”于是,二人分手之后便各人做起了各人的買賣。
一開始,袁紹的生意做得比曹操的大。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行動,算得上一次民間資產的股份化,袁紹當了大股東,那真是聲勢浩大啊。可是這次買賣沒成功,真算得上是賠了個精光,幾乎賣了桌子賣板凳。這里有一個問題要引起讀者注意,這次的股份化公司的破產,有人賠了血本,比如孫堅;有人只是賠了點兒本錢,但還不至于賠得提不上褲子了,比如曹操。但是,袁紹卻沒有受多大損失,他幾乎是全身而退,這里邊應該看出袁紹的精明。為什么別人賠得一塌糊涂,他竟然全須全尾地撤了股份呢?而且是在高點上拋出了手中的股票,或者說袁紹是運氣好?
經過這次買賣之后,袁紹很快就發展起來了。短短幾年的時間,袁紹搶占市場,成了一個發了橫財的大人物,那一陣子也真是順利得很,財大氣粗,人才濟濟,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用句現代的經濟語言來評價,他應該成為當時國家富豪排行榜的首位。而這個時候的曹操干什么呢?他也就是重新調整了之后,剛剛重新在山東起步,正在民間非法集資呢,籌劃新的公司企業。
讀書讀到這里,我們可以想象,袁紹如果一鼓作氣,干得再好些,再猛些,手伸得再長點兒,再快點兒,先行一步把漢獻帝接到身邊來,自己先弄一個袁丞相當當,大概也就沒有曹操什么戲唱了。三國的歷史局面恐怕就得改寫,可是歷史偏偏沒有選擇袁紹。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呢?袁紹也算個家大業大的主兒啊,董卓死后,老袁已經逐漸成了北方第一大財團,企業資金雄厚,財力、物力強大,各種人才風云際會,高級知識分子成堆。你說吧,老袁還愁什么呢?他什么都有了。如果他的企業再次掛牌上市,那股價還不得一路揚升啊。股民們還不得打破腦袋半夜三更不睡覺,排著隊擠著搶著買袁氏公司的股票啊。可袁紹就偏偏不成事,輸給了比他勢力小得多的曹操。官渡一戰,袁紹的企業徹底算是破產了。看起來,多么大的企業,不論你業績曾經多么輝煌,也是說垮就垮啊。一陣風的事兒,你就腦袋朝著墻,使勁兒哭去吧。
市場從來都是風云變幻,昨天是名牌,今天或許就得一角錢一堆處理了。今天是大眾喜聞樂見的產品,明天就可能是滯銷貨了。想起十年前或二十年前在電視上做廣告的那些營養品,真是鋪天蓋地,現在誰還知道幾個呢?袁紹的企業真要是上市啊,很快也就成了一只垃圾股,您如果真買了袁紹的股票,您現在平倉割肉都來不及了,不定得多少股民哭著喊著跳樓上吊呢。于是,有明白人講,企業昨天成功的經驗,可能就是今天發展的陷阱。
由此說,袁紹的最終失敗,這其中教訓多多,我們得一樣一樣地分析。
第一,公司干部隊伍內耗,制約了集團的發展。這是袁氏公司破產的第一個原因。按說袁紹手下謀士成群結隊,都擠成人疙瘩了。田豐、沮授、審配之流,哪個也不是白給的啊。可以說知識分子成堆,什么樣的人才沒有啊,什么專科、本科、碩士、博士、海歸啊,一準兒跟廁所里的蒼蠅似的,嗡嗡的一片。可是雞多不下蛋,這句話用在袁紹這里,再恰當不過了。窩里哄,是袁紹失敗的第一要素。這里邊就有了一個教訓,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似乎不能扎堆兒,扎堆兒就內訌,就掐架。外國是不是這樣?談歌不知道,可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就愛犯這樣的毛病。田豐、審配、沮授、許攸,等等這些人,哪一個都是才華出眾,智力過人,腦筋活泛,計謀多端,眼珠子一轉就是一個鬼主意啊,眉頭一皺就是一個新創意啊。可他們就是天天鬧不團結,今天你整我,明天我整你,互相陷害,互為地獄。不僅把田豐給害到監獄里去了,還把本來對袁紹忠心耿耿的許攸給趕到曹操那里去投降了。一句話,這些人都顯擺自己能力強,能耐大。是啊,這些人個個都是龍,扎了堆兒就是一群毛毛蟲。談歌估計他們連一個正常的例會都開不成,還不得吵成一個疙瘩啊。如何使用知識分子,如何調整知識分子的隊伍結構,袁紹在這兩個問題上都沒有弄好。更倒霉的,袁紹還是一個軟耳朵,今天聽了張三的,就認為張三有理;明天聽了李四的,就認為李四有理。這樣的領導怎么能當好呢?手下的干部們又怎么能夠團結呢?內耗使得袁氏集團不得不進行高成本運轉,就是遇到屁大一件事情,討論半年也不一定能討論出個結果來。這樣的企業,還談什么利潤,還談什么發展呢?除非太陽從西邊鉆出來了。
第二,家屬干政,擾亂了集團的正常運轉。這是袁氏公司破產的又一個重要原因。袁紹吃虧后來吃在了孩子身上,他這幾個兒子都一個賽一個地不爭氣。對一些腰纏萬貫的大老板的孩子們如何看待,后來人有一個觀點,說,袁紹的孩子們要么都像孫權那樣(曹操似乎這樣比喻過:生子當如孫仲謀),豪情壯志沖天,力挽狂瀾如山,事事過問,從不懈怠,不睡懶覺,不打麻將,不進舞廳,不包二奶,總之一句話,不正經的事兒一律不干,肯定也能干成一番事業,至少也能守住家業。要么像劉禪那樣,索性窩窩囊囊,皇宮里一貓,吃喝玩樂,唱歌跳舞,昏天黑地,醉生夢死,不知日月,什么事兒都找諸葛亮、姜維之流當家作主,你找他匯報工作,他一定會不耐煩地擺手:“行了,行了,你們就看著辦去吧,甭問我,我正打麻將呢,手氣正好著呢,我這兒正一條龍著呢。”自己落一個大松心,因為有明白人當家啊,也壞不了事。就怕袁家這些孩子們,說窩囊吧,他還能干點事兒;說干事兒吧,能力的確不怎么樣,一個比一個賽著不著調,一個比一個賽著自私。袁紹剛剛死了,這幾個孩子開始爭奪家產,停尸不顧,束甲相攻,熱火朝天地爭奪領導權。搶吧,老爺子死得突然,也沒留遺囑,也沒有請律師,家產都沒主兒呢,誰搶著算誰的了。天啊,明白人讀到這里,真是泄氣,袁家少爺們啊,你們還爭什么搶什么啊?那是你們的嗎?人家曹老板都打到家門口來了。寫到這里,想起了河北省某地一個本來經濟效益很好的酒業集團,是一家掛牌比較早的股份制企業。董事長占百分之六十幾的股份,董事長在世時,企業蒸蒸日上,還掛了許多諸如明星企業、金牌企業之類的閃光字號。可是好景不長,人有旦夕禍福,董事長突發心臟病去世了,追悼會還沒有開呢,他的幾個兒子和女兒就開始搶奪家產了,董事長的前妻和現妻也卷了進來,這一場爭斗,耗時兩年多時間,一家子各自請各自的律師,上法庭,打官司,找報社,發消息,爭爭吵吵,幾近大打出手。好容易案子結了,可企業的效益雪崩一般滑坡了。最終,這家酒業集團算是徹底破產了。局外人心疼得直嘆氣,知情人說,董事長在世時,就沒有處理好這家里的問題,幾個兒子早就各懷心事,伺機而動呢。他們只顧爭各自的利益,而企業的利益他們根本不管。這時候全國的酒業已經重新組合,重新洗牌。待他們弄清了各自的私事兒,他們的企業早已經被市場淘汰出局了。
第三,袁紹作為一家大企業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素質低,能力差。他實在不能勝任,這是袁氏企業破產的另一個關鍵的原因。有讀者說,袁紹太笨太蠢,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對手。這話值得分析,我們得說,即使袁紹再笨蛋,再弱智,再窩囊廢,他可也是逐漸把自己的地盤做大的啊。這里邊國家沒有投資一分錢,外商也沒有合作意向,老袁也沒向銀行按揭貸款,偌大的產業可都是袁老板自己埋頭苦干、自力更生、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這么大的產業在短短幾年之內迅速發展起來,你們以為是吹肥皂泡呢?容易嗎?不容易。談歌感覺,后來的袁紹是在操作上出現問題了,他只知道大權獨攬,卻不知道他根本駕馭不了這樣大的一個攤子,也不是說他根本當不了這一個大企業的董事長,而是他實在當不了這一個企業的總經理。他也沒能像劉備那樣精明,自己當一個董事長,再高薪雇傭一個諸葛亮那樣聰明能干的總經理,又省心,又放心,又見效益。袁紹不喜歡找總經理,他不喜歡讓別人替他當家,什么事情他都要自己做主,這樣一來,他只能把這個國家甲級企業搞垮拉倒。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少,你給他一個十幾個人的班組,他干得挺好,各方面都能滿意。你再給一個幾百人的車間,他也能對付下來。可是你真給他一個上千人或者上萬人的大廠子,他就未必玩得轉。或者說,他創業時可以指揮千軍萬馬,真到了守業的時候,或者說,到了不能吃老本,得立新功,需要繼續革命的時候,他就真拉稀了。所以,就一個領導人而言,他個人素質的不斷提高,對于整個企業的發展,都有著事關重大的意義。我們可以試想,如果袁紹把他的企業交給田豐這些謀士中的任何一個人,全面主持工作,全面負責企業的成本利潤,那么,袁紹就不可能有官渡之役的慘敗。
再講一個當代的例子,北方某地一家著名的石油化工公司,“文革”后期已經成為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后來公司調整了領導班子,重新選上了一個老總,姑且叫他袁二紹吧。為什么選袁二紹,因為袁二紹極力主張實行承包責任制。于是,上級領導下定決心,讓袁二紹搞承包制,公司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壯大,經營承包責任制開展得有聲有色,幾近可能成為一個北方特大工業集團。形勢發展著,公司的主要領導人的素質,也就是袁二紹的個人素質面臨著越來越大的考驗。他面對新的經濟發展形勢跟不上了,他漸漸變得有些吃力。上級領導幾次動議要撤換掉他,可是袁二紹堅持不肯從主要領導崗位上下來,還幾次越級向高層告狀,說班子里有人想整他。主管上級部門大概礙于他是這家公司扭虧為盈的創始人,不好意思硬性換班子,只好先這么維持著。就在這種投鼠忌器的尷尬局面下,這個公司的經濟效益飛快地滑坡,終于破產了,袁二紹也只好下臺了。這個例子幾乎與袁紹的失敗有著相同的道理,主要領導人的素質低下,必然會拖垮一個本來有可能成功的集團。
客觀地說,官渡這一戰,對于曹袁兩個大地主階級的軍事集團,都顯得意義非比尋常。可以說,這一戰的勝負關系到各自集團今后的發展空間。這里邊各自的優劣,曹操非常清楚,而袁紹就未必清楚。這一戰對于曹操來講,是不可避免的,他的心里應該是小心謹慎的,在自己還沒有壯大之前,是沒有必要與實力派袁紹翻臉的,至少不是時候。可是袁紹氣勢洶洶地向他動武了,要與他爭奪市場占有率。曹操是有些倉促上陣的,而袁紹卻不同,他完全可以不打一仗,也沒有必要對曹操發難。在軍事上,他已經失去了很好的機會,如果在曹操剛剛挾持漢獻帝到洛陽的時候,曹操還立足未穩,袁紹完全可以帶兵出擊,那時的曹操根本就沒有招架之力,而袁紹沒有。有人讀三國讀到此處,深感袁紹的內部智囊團出了問題。這樣的參謀班子,是應該全部撤換掉的。想想看,一個參謀班子,不把當前的大敵當回事兒,自顧自鬧意氣,泄私憤,這已經超出了自由主義的范疇,這得誤多大事兒啊。可是事情有另一方面,即使全部撤掉了袁紹的智囊團,那袁紹也一定會歸于失敗為什么?因為還有我們上邊分析的三條原因中的另外兩條。
這一仗,因為有了我們以上分析的三條原因,袁紹一出場就已經失了。當然,戰場上瞬息萬變的情況是有的,有評論家多次提到曹操火燒烏巢,斷了袁紹的糧道,使得袁老板極為被動,這似乎是官渡之戰的轉折點。其實,就是曹操沒有這一次閃電突襲,沒有放火燒掉袁紹的糧草,袁紹失敗也是早晚的事情。他的干部隊伍在內耗,他的兒子們在內耗,這種窩里斗是一種高成本的負利潤、非正常的運轉,拖垮了袁紹。
我們現在常常聽說有這樣的企業,技術人才濟濟,管理人才多多,可是最后企業里你爭我斗,互相掣肘,就看著企業滑坡吧。不要說這是國有企業的通病,就是私人企業,外資企業,這種毛病也都是存在的,老板們真是要注意喲!見微知著,防微杜漸,老板們在人事問題上也應該建立起相應的預警機制。否則,問題成了堆,一根稻草壓死駱馬它的事情就不奇怪了。
雞多不下蛋,這是老百姓常說的一個俗理,可也真往往一語中的。這里邊就有了一個董事長和總經理的領導能力的說法了。如果第一長官能夠擺平這些事,企業并不會受多大傷害。可是反過來,這企業非垮不可,因為人們的心思完全不在工作上,就是你爭我斗。這企業非完不可啊,不完才真是見鬼了。
袁紹的失敗,帶給后人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官渡之戰給我們的思考,不僅是軍事上的,還有經濟上的以及人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