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詩歌
阿拉伯詩歌
阿拉伯語是一種富有特色的語言,阿拉伯詩歌也是一種富有特色的詩歌。
一、伊斯蘭以前時期和早期詩歌
已知最早的阿拉伯詩歌創作于巴蘇斯戰爭時期(約公元500)。由于這些詩歌無論在格律形式還是在主題內容方面均已臻完善,因此有理由認為阿拉伯詩歌起源于更早的時期。這些早期阿拉伯詩歌所使用的都是拉賈茲體及其派生形式巴西特體。古代阿拉伯人歌舞中所用的歌詞就是采用這兩種詩體創作的。這兩種詩體的共同特點是其中的每個詩句分為兩行,全詩各行的尾韻相同,每行(即每個半句)都自成一體。而另一類詩,頌歌的韻腳則采用aabaca的格式。在早期阿拉伯詩歌中,也有用行中韻的,這大概是古代遺留下來的一種形式??傮w而論,阿拉伯詩歌的韻律自然而優雅。
阿拉伯詩歌共有16種音律,每種音律又有多種形式。阿拉伯音律是一種由長、短音節相間構成的音長音律。其短音節由一個輔音和一個短元音組成;長音節則分兩類:(1)由一個輔音和一個長元音組成;(2)由一個輔音、一個短元音和另一個輔音組成。雖然現代阿拉伯語中古阿拉伯語的詞尾變化已經消失殆盡,但今天阿拉伯口語的音律仍然以這種長、短音節為基礎。
現存的古阿拉伯詩歌主要是部落詩歌和騎士詩歌。它們都是用貝都印語寫成的,其內容廣泛,涉及榮譽、復仇、動物、狩獵、行俠仗義、部落之間的頻繁戰爭等;有的夸耀高貴的出身,有的贊美英勇的行為,有的嘲諷敵人的卑劣。頌歌通常是以詩人對某一女子的回憶為開端。姑娘的美貌使得詩人夜不成寐,然而事態變幻莫測,他終于失去了姑娘。于是,詩人筆鋒一轉,借描寫獸類的德性而使自己擺脫痛苦的回憶,使詩歌的主題得到升華。
只有了解早期阿拉伯詩歌的創作過程,才能認識頌歌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初期頌歌最簡單的形式是由創作者一人采用傳統曲調,即席填詞而成。詩人每唱一句,眾人就跟著合唱一句并擊掌伴和。隨后他的詩興大發,從傳統故事中選取各種題材,邊創作邊歌唱。因此,現存的這類詩歌在形式上往往是一種由多個故事組成的長詩,在語言上兼有古曲體和口語體詩歌中常見的陳詞套語。阿拉伯詩人認為,創作靈感是一種超自然的魔力,只有在靈感出現的時候,詩人才有可能創作出個性鮮明的詩歌。
古阿拉伯詩歌的語言基本上不含方言成分。當代阿拉伯詩人以英雄或愛情為主題創作的口語體詩歌,也不采用具有明顯方言色彩的語言。而在《古蘭經》中,表述安拉的啟示的詩歌語言同闡述教規的散文語言迥然不同。后者同今天的阿拉伯口頭語言差異不大。
以《阿拉伯詩歌起源》的作者D·S·馬戈柳思為代表的批評家認為,即使大多數的古阿拉伯詩歌并非偽作,也是經文人之手作了較大的修改和潤色。埃及批評家塔哈·侯賽因在一定程度上也贊同這種觀點。但是,這種觀點主要適用于一些政治詩作,有關人士出于某種動機而對其加以修改。至于現存的大部分古阿拉伯詩歌均系真品。顯然,早在伊斯蘭紀元1世紀就可能有了部族的詩集,但早期的詩歌一般還是由專業詩歌吟誦者或一些專事詩歌創作的家庭代代相傳而保存下來的。
二、伍麥葉朝詩歌
部族詩歌的繁榮持續了150年之久。這一時期的阿拉伯詩壇出現了一位代表人物——頌歌詩人奧馬爾·伊本·阿比·拉比亞。然而當時最偉大的詩人應推法拉茲達赫、賈里爾和信奉基督教的阿赫塔勒。這三位詩人曾多年論爭,相互譏諷,他們皆以寫政治詩、辯論詩著稱。賈里爾所作的贊美伍麥葉王的頌詩,成為后世詩人贊美帝王的濫觴。伍麥葉王族深受貝都印傳統的影響,一有閑暇便去敘利亞沙漠邊緣逐獵。宮廷詩歌仍然以描寫阿拉伯風土人情為主。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宣傳穆罕默德的弟弟阿里及其家族的詩歌,其代表人物是庫邁特。
三、阿拔斯朝詩歌
阿拔斯朝取代伍麥葉朝以后,將首都從大馬士革遷至巴格達,社會人文氣氛隨即發生了變化,希臘文化與波斯文化的影響開始滲入阿拉伯文化。但對阿拉伯詩歌影響最大的一個因素,還是主導詩歌的社會因素從貝都印的宮廷氛圍轉到了哈里發王朝的王公貴族在都市的定居生活。阿拔斯朝的詩歌和伍麥葉朝的詩歌相比較,其阿拉伯特征并未減弱。但血緣混雜的巴格達詩人對于貝都印詩歌的態度,酷似城里的飽學之士對于鄉下打獵取樂的紳士的揶揄。當時的巴格達宮廷盛行一種語言機智而結構復雜的新詩,其代表人物是宮廷詩人阿布·努瓦斯。他的詩作風格簡潔優美,贊美青春、美酒與愛情,主張享樂,反對禁欲。另一位詩人阿布·阿塔希葉與努瓦斯風格迥異。他出身低微,因失戀于國王的女仆奧塔便去當了苦行僧,不再寫愛情詩,而改為創作有關宗教、道德、宿命論方面的思考詩,成為一個悲觀主義詩人。當代的有關評論認為,導致阿塔希葉這種精神狀態改變的原因其實并非失戀,而是像他這樣一個出身低賤的巴格達市民終身遭受挫折的苦難命運。阿塔希葉的詩歌不僅語言簡潔優美,還表現了詩人致力于創造新的音律格式的嘗試。他使用“拉賈茲”雙行體寫作的詩歌更是出類拔萃。盲人巴夏爾·伊本·布爾德等詩人的作品則表達了波斯族對阿拉伯人統治的不滿。但布爾德也同歷代的阿拉伯詩人一樣,借寫頌詩而贏得了阿拉伯宮廷的庇護,并且作詩譏諷那些蔑視他的人。
在阿拔斯朝初期,就已出現了民間詩歌,這種阿拉伯語民歌大多采用四行體和不十分嚴格的古典形式。
四、神秘詩、宗教詩及其他詩歌
神秘詩采用古代頌歌中的色情形象和象征手法描寫神的狂熱愛情。因此,讀者若不了解詩人所指對象,往往不明白他所愛的究竟是人還是神。杰出的神秘詩作者有西班牙籍的阿拉伯詩人伊本·阿爾·阿拉比和伊本·阿爾·法里德(卒于1235)。神秘詩這種傳統的詩歌形式一直延續至今。布西里的《布爾達赫》對預言家布爾達赫作了贊美,是典型的宗教詩。此外,上述各個時代還有從律師到水手等各行各業人士創作的、反映這些業余詩人經歷的打油詩,文人創作的戲娛詩、奇想詩和技巧詩等。
五、西班牙阿拉伯詩歌
居住在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在文化上與東方的阿拉伯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初期的西班牙阿拉伯詩歌是沿循阿拉伯詩歌的傳統發展的。821年,行吟詩人齊里亞布從巴格達來到了西班牙,對西班牙阿拉伯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隨著貝爾貝爾·阿爾莫拉維德詩歌的問世,用古典阿拉伯語創作的詩歌日益衰落。一些與音樂聯系密切,用日常阿拉伯語創作的新詩開始流行。這些新形式的詩歌發源于公元9世紀,曾對阿奎塔尼亞的吟游詩歌,甚至對意大利詩歌的發展產生過影響。拉丁語系中的“吟游詩人”(troubadour)一詞,就含有阿拉伯詞根tariba。馬卡里和伊本·巴薩姆編輯的兩部阿拉伯詩集,都收入了有關西班牙題材的阿拉伯詩作。
六、黑暗時代
蒙古人攻陷巴格達,推翻了阿拔斯朝,開始了蒙古統治時期(1258—1516);隨后是土耳其占領阿拉伯時期(1516—1798),阿拉伯文學備受摧殘,阿拉伯詩歌陷入了一個黑暗時代。只有埃及和敘利亞在麥馬立克朝時期(1250—1517)產生了一些詩作,如埃及詩人蒲綏里(1211—1296)的著名宗教詩《斗篷頌》。此外,還有一些阿拉伯方言詩作,文人們采用一種新古典阿拉伯語創作的詩歌,農民與部族人為他們的節日、慶典活動而創作的一些詩歌。但在這個漫長的黑暗時代,阿拉伯詩苑里一片衰敗景象。
七、復興時期
19世紀的西方文化對阿拉伯各國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各種現代文學思潮通過報刊雜志蔓延世界,也波及到阿拉伯文壇,其中受西方影響最大的是黎巴嫩文學。黎巴嫩的作家與法國有著密切的聯系。僑居美洲的敘利亞—黎巴嫩作家組織起筆會,將新的創作精神注入阿拉伯文學。埃及第一位重要的現代詩人是巴魯迪。他悉心研究了阿拔斯朝的詩作,從而在阿拉伯詩壇重新樹立起古典主義的旗幟?,F代埃及詩壇另一位更著名的詩人是被譽為“詩歌王子”的艾哈邁德·邵基(1868—1932)。他的血統混雜,是一位富有的貴族階級詩人。他曾就學于巴黎,法國詩歌的影響改變了他的世界觀。他雖然是一位新古典主義詩人,但其詩作卻富于優美的抒情色彩,經歌星烏姆·庫爾圖姆和阿爾德·阿爾·瓦哈布的演唱而廣泛流傳。他創作的一些詩劇又開拓了埃及詩歌的一個新領域。這一時期與邵基齊名的詩人是哈菲茲·易卜拉欣(1871—1932),其詩作也采用古典主義的技法。
赫利勒·穆特朗(1872—1949)是出生于敘利亞的埃及記者兼詩人。他主張詩歌的音韻應從屬于詩歌的主題,一首詩應作為一個整體,對詞語要細心推敲,選擇得當。他的這個觀點得到了青年詩人卡德和阿布·沙迪的支持。他們兩個人都通曉英語,熟悉西方文化。沙迪等現代派詩人創辦了詩刊《阿波羅》(1932)。這份詩刊雖然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對阿拉伯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埃及與黎巴嫩的現代詩歌都受到法國象征主義的影響。阿拉伯象征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是比什爾·法里斯。
其他地區的現代阿拉伯詩人有敘利亞的赫利勒·馬爾達姆·貝伊和《伊利亞特》的譯者蘇萊曼·阿爾·布斯塔尼;美洲的阿薩德·魯斯圖姆、伊利亞、阿布、馬迪和賈布朗·赫利勒·賈布朗;伊拉克的著名詩人扎哈維和普薩菲。此外,在阿拉伯世界還出現了一批受存在主義等現代哲學思潮影響的青年自由詩作者。阿拉伯的自由詩完全不受音韻格律的限制,其淵源可溯至阿波羅詩派。這些詩人中的代表人物包括伊拉克的巴葉蒂·娜齊克·梅拉伊卡、黎巴嫩的尤素福·赫勒和埃及的阿爾德·薩布爾。一般而論,北非各國的阿拉伯詩歌鮮有出類拔萃之作,值得一提的詩人只有突尼斯的馬哈茂德·馬薩迪。他的詩劇《蘇德》體現了法國薩特存在主義的影響,在現代阿拉伯詩壇占有一席之地。此外,發源于古代傳統,風行阿拉伯各國的口語體詩歌也不容忽視。埃及的電臺就常常播送口語體詩作。阿拉伯各國都有一些知名的口語體詩人,如蘇丹的哈達魯赫、伊拉克的幽默詩人卡爾希以及沙特阿拉伯的口語體詩人等。埃及從1959年起出版的雜志《民歌》專事刊載這類口語體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