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污朝衣》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羹污朝衣
【原典】
劉寬①仁恕,雖②倉卒未嘗疾言劇色。夫人欲試之,趁朝裝③畢,使婢捧肉羹翻污朝衣。寬神色不變,徐④問婢曰:“羹爛汝手耶?”
【注釋】
①劉寬:字文饒,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人。靈帝初,征拜太中大夫,傳講華光殿。熹平五年(176),代許訓為太尉。后以日食策免。拜衛尉。光和二年(179),復代段颎為太尉。在職三年,以日變免。又拜永樂少府,遷任光祿勛。以先策黃巾逆謀,以事上奏,封逯鄉侯,食邑六百戶。中平二年(185)卒,時年六十六。寬簡略嗜酒,不好盥浴,京師以為諺。此事詳見《后漢書·劉寬列傳》。②雖:即便。③朝裝:朝服。④徐:從容的樣子。
【譯文】
劉寬仁慈寬厚,即使倉促之中也不曾疾言厲色。他的妻子想試試他,趁他剛穿好上朝服裝的時候,妻子派婢子端著一碗肉湯,故意潑灑在劉寬的身上。劉寬神色不改,慢慢地問婢子:“湯燙傷了你的手嗎?”
【延伸閱讀】
想必是劉寬的好性子,真正是好到了家,所以連他的妻子也有所懷疑,世間竟然真有如此仁慈之人,于是便動了試探之心。夫人的試探,當然是無心的玩笑之舉,但倉促之間的臨時起意,倒是最能檢驗人物的真實修為。很多人平日里坐而論道,都會有一套冠冕堂皇的理論,但是等到具體生活中,卻完全是另外一副嘴臉,更遑論突襲來臨時的驚慌失措。以古今中外的領導下基層為例。領導要下的基層,往往在領導下來之前便早早得知消息,著手準備,等到領導光臨,見到的都是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這種下基層,就類似于兩國之間的交兵,甲說要突襲乙,然而甲卻招搖過市逶迤而至,等到兵臨城下則乙早就準備妥當,彼時的優勢至此則蕩然無存。對于人才的檢驗,無征兆的突襲無疑一塊絕好的試金石,古人早就用之,如《韓詩外傳》里面就說:“夫觀士也,居則視其所親,富則視其所與,達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貧則視其所不取。此五者足以觀矣。”劉寬的寬厚深入骨髓,他是真正的長者。而真正的長者一定是以人為本的。劉寬的一句“湯燙傷了你的手嗎”,想必會讓很多人動容。《論語》中記錄了孔子類似的經歷,“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當然故事的核心是要說明劉寬的“善忍”,而我們看到在“善忍”的背后,隱藏著一個怎樣的博大胸懷!只有這樣胸懷天下的被試者,才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才能無往而非“忍”。
做事不能隨心所欲,光憑著自己的性子去做事,而不看清身邊的人和周圍的環境,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西漢漢武帝在位期間,窮兵黷武,一意征伐邊境上的國家。到了晚年,桑弘羊對漢武帝說,輪臺東有溉田五千多頃,可以派屯田的士兵,設置校尉官,招募老百姓中身體壯實愿意遷去的人到那里去開墾屯田。并可以筑亭障以威懾西方的國家。漢武帝于是下詔書陳述以前的過錯,說:“以前有司上書建議讓老百姓交賦三十以助邊防之用,這是加重了老百姓和一些老弱孤獨者的苦難。現在又有人建議派士兵屯田輪,修筑亭障,這是侵擾天下的百姓,不是關心百姓。我不愿意聽這樣的建議。”司馬光說:“漢武帝晚年能夠改正錯誤,將政權交給合適的人,這就是為什么他有秦國滅亡的失誤而終于能避免像秦國滅亡的結局的原因。”
每一個人都希望順從自己的心意去干使自己快心快意的事情,可是,求一時之快,帶來的往往是不可料想的后果。我們要意識到,快人快意雖然是人們所追求的,但是求一時之快就要做好承擔禍害的準備,既然求快意會給自己帶來災難,為什么不忍住追求快意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