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國恩《金云翹傳》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作者: 邊國恩
【作家簡介】阮攸(1765—1820),字素如,號清軒,出生于河靜省仙田村的一個封建貴族家庭,是越南古典文學史上最杰出的詩人。他的官僚家庭在黎王朝時期非常顯赫,許多人都在朝中做官,且很有學問。其父阮儼做過大司徒。其母也是出身于北寧省的一戶名門閨秀。在文壇上,這個家庭出過許多極負盛名的文人學者,其父、兄、叔、侄等,都有作品聞時,形成了影響一代文風的“鴻山文派”。阮攸和其侄阮衡就是當時“安南五絕”之中的二絕。他精通琴、棋、書、畫,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著相當的修養。
阮攸成年時,正值越南封建王朝逐漸走向沒落、崩潰的時期,社會動蕩不寧,皇室更迭頻繁,民不聊生。阮攸之父原為黎朝臣子,阮攸有意扶黎復興。
1773年,西山農民起義爆發,推翻了黎王朝的統治,暫時建立了農民政權。但不久,即于1802年,黎王朝官員阮福,勾結法國殖民軍,利用農民起義軍內部的矛盾,伺機舉兵攻陷京城,映稱嘉隆王。阮攸一家也在兵荒馬亂年代自然卷入動蕩不已的政治漩渦,為維護其封建王朝,他應阮福之邀赴京,任常信知府。動亂和變遷的生活,使詩人有機會接近人民,了解人民,這為他日后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05年,阮攸拜為東閣學士,封攸德侯。1810年,阮攸擢為勤政殿學士,1813年被委為入貢清朝正使,奉命出使中國。次年回國,他根據中國青心才人所著《金云翹傳》,寫成了“六八體”長詩《金云翹傳》,以達借中喻越之圖。
《金云翹傳》是阮攸的代表作,又是越南古典文學中最杰出的作品,在越南家喻戶曉,很多人能背誦,不少人仿作、改寫,或編為戲劇,或用以占卜、算命,在越南民間影響極大。
1820年,阮攸準備再次出使中國。未及啟程,便突然發病身亡,年僅55歲。
阮攸除《金云翹傳》外,尚有《眾生十類祭文》、《帽坊青年托辭》、《活祭布坊女文》、《樵夫申冤歌》等。此外,他還著有漢文作品《清軒前后集》、《南中雜吟》等。
《金云翹傳》,黃軼球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
【作品節選】阮攸的《金云翹傳》從中國清初時流行的一部漢文作品中汲取泉源,再加創造而成。《金云翹傳》全詩凡3252行,分為12卷,這12卷,可以分為6個部分:即第1卷至第3卷為第1部分,敘述沒落的士大夫王員外的家庭,著重介紹翠翹的家世、才藝和性格;第4卷至第6卷為第2部分,對封建制度下的殘酷現實,有廣泛而深刻的反映;第7卷至第8卷為第3部分,主要揭露封建倫理家庭的虛偽性與殘酷性,第9卷為第4部分,寫翠翹從束家私逃之后的種種遭遇;第10卷為第5部分,寫徐海聽從翠翹的勸告,屈伏于“忠孝功名”的封建道德,向官軍投降;第11卷至12卷為第6部分,回應第1部分,補述金重和王觀“會試高中”,補官上任,沿途查訪翠翹下落……最后,經覺緣指引,備述翠翹被救經過,全家共慶團圓。下面選第9卷故事:
她漫度過清風明月的時光,
一個邊疆客人,忽然來勾欄游蕩,
他生得虎須、燕頷、蠶眉,
闊肩膀,體貌軒昂。
雄姿英發,
精通拳棍,更兼才略高強。
頂天立地男子漢,
他名喚徐海,原在越東生長。
……
兩人營就新居,
七寶床,八仙帳,豪華旖旎。
佳麗配英雄,
快婿乘龍,歡樂無比。
香火情緣,半載光陰又逝,
徐海心頭,撩起四方壯志。
他凝視天海渺冥,
想佩劍跨鞍,躍奔前程。
翠翹說:“婦女愛夫以敬,
我決計隨你長征。”
他說:“相知心腹,各秉真誠,
你還不脫兒女私情?
看我統率十萬精兵,
鼓角震大地,旌旗蔽日影。
四海震威名,
那時節,儀仗相迎。
如今,四海蒼茫,
伴隨我,進退相妨。
忍耐一時,無須惆悵,
留后約一載時光。”
……
軍營中也有溫情寄托,
翠翹談起往日的貧苦墮落。
在無錫臨淄,凄涼落魄,
受盡欺凌,過著非人生活。
……
徐公聽畢這一段痛心事情。
不禁怒氣填膺,聲似雷鳴。
立刻結集隊伍,檢閱了官佐兵丁,
旌旗飄飄,發出動員命令。
分別向無錫臨淄,急速進兵。
往日,誰逞勢凌人,
逐一按名搜捕,審訊定刑。
……
升堂鼓還未響完,
已點名,傳呼人犯。
徐公說:“恩怨無偏,
處刑輕重,授你全權。”
翠翹道:“蒙你指示周全,
我應報德為先,
雪仇且留待后面。”
徐公同意她的意見。
衛兵傳進了束生,
身軀瑟縮,臉色發青。
她說:“你對我恩重九鼎,
記否臨淄,舊日恩情?
……
千兩銀,百匹錦,持此奉贈,
聊報答,往日友朋。
你大婦,惡毒猙獰,
今日相逢,難逃報應。
杯沿螞蟻,任她馳騁,
往日刻薄,必要嚴懲。”
……
她下令帶進犯人,
案情已悉,進行審問。
軍旗下,兩排劍戟參差,
首犯先提,正名宦氏。
翠翹一見,點首招呼:
“想不到,你也竟然至此!
潑婦中間,
你最兇殘卑鄙。
陰毒婦人,
作孽多,罪應償抵。”
宦姐十分驚慌,
跪帳下,求饒不已:
“往昔舉措,自問羞慚,
總由于嫉妒情感。
但你自佛堂私遁,
我并未令你難堪。
心存敬愛,
只緣爭寵,不免觸犯尊嚴,
明知罪過,
期待你海量包涵。”
翠翹說:“難怪別人稱羨,
的確伶俐聰明,多才善辯。
寬恕你,且容你自新,
嚴辦你,也恐存偏見。
知過能改未為遲。”
說畢,吩咐當場赦免。
……
再把秀婆和馬監生一同綁上,
這批歹徒,無人原諒。
劊子手奉命當堂,
行刑罰,依他們罪狀。
鮮血淋漓,頃刻剁成肉醬,
看的人都有些心慌。
天理伸張,
負恩人難逃法網。
棍騙,欺罔!
自作自受,毫無冤枉。
……
翠翹了卻恩仇大事,
只見覺緣向她告辭。
翠翹說:“此會,千載一時,
故人難遇別離悲。
此后,人各天涯,
野鶴行云何處是?”
……
命途苦,
來日長。
我生不樂,
榮辱何傷。
歷盡千般痛苦,
珠沉玉碎收場。
西方殘月落,
幾回坐起彷徨。
忽聽潮聲洶涌,
已知身到錢塘。
重憶起當年神夢,
知此間是畢命地方。
……
可憐一代紅妝,
歷盡流離冤苦,
終歸如此收場!
……
【作品鑒賞】《金云翹傳》原為中國清代文人青心才人所編寫的24回章回小說,又名《雙奇夢》,是順治、康熙年間流傳的“才子小說”。1813年,越南人阮攸奉命出使中國時,就接觸了清初余淡心所著《王翠翹傳》。回國后,他便“萌生改編之志,以達借中喻越之圖”。阮攸在歸國不久,便在較短的時間里寫成12卷、3252行的長篇敘事詩,最初定名為《斷腸新聲》,后經親友范貴代為印行時,改名為《金云翹新傳》。長詩問世后,深得讀者好評,一時間成為暢銷書,在越南民間廣為流傳,故書名也由研究者改來變去,其中有改為《翠翹》的,有的改為《王翠翹注解新傳》,而民間大都呼之為《翹》。1957年,越南文化部普通出版社修訂印行時,正式將該書定名為《翹傳》,在越南影響極大。中譯本《金云翹傳》之名,乃為翻譯家黃軼球先生于1959年翻譯成中文出版時所譯定的書名。
長詩以敘事為主,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生動的人物形象,但其敘事不是冷靜客觀的描寫,而是飽含著詩人強烈的感情,有濃厚的抒情成分,詩人把敘事與抒情溶為一體。《金云翹傳》的成功,乃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無論詩中的主要人物王翠翹,還是次要人物金重、徐海、王翠云、束生等人,都刻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是一個個可以觸摸到的人物。
王翠翹,出生在北京大名府家道中落的員外家庭,生得“梅骨格,雪精神”,“才色超群”。她不僅尊老憐幼,而且忠于愛情,在踏青歸途中,與金重邂逅相遇,二人一見鐘情,海誓山盟與情人私定終身。當風云突變,家遭兇劫之時,她再三叮囑妹妹翠云代續金重鸞膠。為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她毅然賣身贖父,表現出罕見的自我犧牲精神和拯救家人的果敢行為。在封建邪惡勢力的橫暴迫害之下,作為一個孤苦無援的弱女子,雖反抗無力,但始終沒有頹廢消沉,而是熱切地期待著跳出火坑,盼望出頭之日。賣身贖父后,翠翹墜入青樓,忍受著折磨、摧殘與凌辱,后隨束生“從良”,卻又陷入官府的圈套而不能自拔。徐海聚眾揭竿而起,橫掃妖魔鬼怪,翠翹也敢于隨他報仇雪恨,即使徐海不幸身亡,自己受騙遭辱,也不曾同封建惡勢力同流合污,表現出反抗和斗爭的性格:憎惡“卜夜狂歡,整日醉夢”的青樓歲月,痛傷“楚雨秦云”和“浪蝶狂蜂”的墮落生涯。
對次要人物金重、徐海等也都刻畫得活靈活現,個性鮮明。徐海是一個民族起義的領袖形象,生得“虎須、燕頷、蠶眉”,在亂世之秋,民怨鼎沸之際,率兵10萬,馳騁江、浙沿海一帶,除強濟貧、嚴懲奸頑,稱霸一方,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統治階級,表現出罕見的英雄氣概和驚人的斗爭熱情。在他身上,寄托了人民(特別是農民和漁民)的愿望,反映了人民的斗爭精神,是一個敢于造反、敢于勝利的農民起義的英雄形象。作為農民起義的領袖,他只能是一個“路遇不平,本應濟弱除強”的個人英雄。他單槍匹馬,脫離人民,缺乏斗爭的堅決性和持久性。最后,他為了高官厚祿,功名富貴,個人和家庭的榮華,拋開了揭竿而起的廣大人民群眾而解甲歸降,走上了背棄農民起義的投降道路,成為農民起義的叛逆者。
金重其人也被塑造得逼真。他是一個忠于愛情、富有正義感的書生典型。金重出身于“世代簪櫻”家庭,是個內蘊風雅、外貌雍容的書生。他與翠翹偶然相遇,一見鐘情,多次約會后,山盟海誓,私定終身。因回遼陽老家為叔父操辦喪事,他只好揮淚與翠翹痛苦相別,半年后再回大名府才知王家遭難詳情,雖不曉翠翹下落,但忠于愛情的金重對她念念不忘,借調職福建南平之機,他與翠翹之弟王觀同臨錢塘江尋覓翠翹。傳聞翠翹跳江而亡,他便在江邊沒壇招魂祭奠,表現出對翠翹的一往情深。后來,在覺緣的幫助下找到翠翹。然而,他并不因翠翹“兩回作婢,二入青樓”而厭棄,以“盡孝失貞,不損本來善良”為美德,對翠翹更臻敬佩,表現出他是一個不被任何所左右的愛情專一的人。
長詩善于運用對比手法,且多種多樣。有時是人物之間對比,如歹毒的宦姐與善良無辜的翠翹的對比;有的是具體場面的對比,如一邊是翠翹賣身贖父,受人欺騙,淪為娼妓,與一邊是官府衙門乘機敲詐勒索的對比;有的是一個場面中多種狀態的對比,如被劫持來無錫的翠翹,被逼做了宦姐的花奴,與剛從臨淄歸來的束生相見,以及報復心極強的宦姐在同一個場面三種狀態的對比等。在這一系列對比中,詩人大都由現實生活的畫面作出客觀對比,很少加進自己的評述,而留給讀者去品味,去思考,去判斷。這樣的對比,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首尾呼應,構思完整,是長詩的又一特征。長詩從北京大名府王員外家開篇寫起,又以15年后王員外的家人在異地神奇般的聚首而結束,在漫長的15年中,在彼時彼地的人生舞臺上,凡與王員外家有關的人物都一一依此出場亮相,以其行為對自己做出了鑒定;這些人物在漫漫的15年中,個個都有自己的歸宿:凡心地善良、助人為樂者,一般都有美好結局;凡用心險惡、貪得無厭、心狠手毒者,無一不遭報應。束生、覺緣、金重、翠翹、翠云、王觀等,雖歷盡艱難,吃遍苦頭,甚至慘遭虐待、毒打和凌辱,但結局是好的;而宦姐、秀婆、薄婦、馬監生、楚卿等,“頃刻剁成肉醬”,受到應有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