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增坤《拉達蘭妮》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作者: 張增坤
【作家簡介】般吉姆·錢德拉·查特吉(1833—1894)是19世紀印度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又是孟加拉語文學小說的創始人,在印度近代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出身于西孟加拉的一個書香門第,1858年畢業于加爾各答大學,一生中在孟加拉幾個城市政府機關任職。擔任過副縣長、助理法官等職,但同時又積極勤奮地從事文學創作活動。他以反對殖民主義統治為主題,通過作品揭露殖民主義給印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展現了劇烈變化的社會現實。一生寫有17部長篇小說,還有許多中短篇小說、故事、寓言以及大量的有關哲學、宗教、歷史方面的論文。
般吉姆的小說可分兩類:一類是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注目于普通老百姓,關心婦女的解放和貧苦勞動人民的命運,表現了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以長篇小說《毒樹》(1873)最為著名。其中第一次提出了寡婦改嫁的社會問題,構思新穎,不落俗套,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另一類是以歷史為題材的,杰出的代表是長篇小說《將軍的女兒》(1865)和《阿難陀寺院》(1882)。《將軍的女兒》描寫17世紀時印度人民同阿富汗侵略者斗爭的故事。《阿難陀寺院》描寫1772年印度北方一個寺院的“山那西”(出家人)反抗英國殖民者的起義,充滿愛國熱情,表達了印度人民在殖民主義統治下的憤怒情緒,塑造出一群英勇無畏的愛國者的光輝形象。小說中的一首《禮拜母親》的詩,經泰戈爾譜曲,曾風行全國,成為印度獨立前的國歌。這些長篇歷史小說往往以某個歷史材料為依據,加以藝術夸張,具有傳奇色彩,并能與現實社會的斗爭緊密聯系,情節曲折,借古諷今,強烈而鮮明地表現出印度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精神和渴望獨立、渴望自由的心聲,極有教育意義。
般吉姆的進步文學創作活動,不僅促進了孟加拉文學的發展,而且對他之后的泰戈爾和普列姆昌德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拉達蘭妮》,黃志坤譯,載《世界文學》1983年第4期。
【內容提要】拉達蘭妮是個不到11歲的姑娘,自從她父親死后,原本富裕的家境一落千丈。同族的一個親戚鯨吞了她家近百萬盧比的財產,又把拉達蘭妮母女倆趕出寬敞豪華的住宅。母親為了交付打官司的花費,以及向英國樞密院呈遞上訴書,變賣了身邊所有的首飾物品,結果弄到衣食無著的地步。她們只好搬到鄰村的一間茅屋里,靠干些力氣活度日餬口。不久,拉達蘭妮的母親得了一場重病,家里已經斷炊。拉達蘭妮一邊哭泣,一邊采摘野花,編成一個花環,準備拿到附近的廟會上賣一兩個錢,想給母親買點吃的充饑。可是天不作美,廟會還沒有進行到一半,就沒完沒了地下起了大雨,廟會上的人跑散了。等到天黑雨也沒停,當然她的花環也沒賣出去。拉達蘭妮只好傷心地哭著往家走。路上一片漆黑,泥濘不堪,雨如瓢潑,她不知滑倒了多少次,但仍然把那價值一兩個錢的花環藏在懷里,舍不得扔掉。
黑暗中,有一個善良的男子的聲音問她:“喂,你是誰?為什么哭呢?”拉達蘭妮止住了哭聲,告訴他自己是窮人家的孩子,叫拉達蘭妮,為了給重病中又挨餓的母親買點吃的去賣花環,因為沒有賣出而哭泣。這個陌生男人聽了感動地說:“我正要買一個花環供奉家中的神像,你這花環就賣給我吧!”接著交給她兩枚說是當四個派薩的硬幣。拉達蘭妮接在手中說:“這錢沉甸甸的,在黑暗中還發亮呢!你是不是把盧比當派薩了?”“不會的,新的錢就是有些發亮。”為了不讓她滑倒,好心的男子拉著她的手,一直把她送到小茅屋前。她對同路人說:“請進屋里坐坐,我點燈看一下,要是你給的是盧比,我再還給您,可您一定要等我一下。”燈盞里已經沒有油了。拉達蘭妮揪了把干柴點燃一看,那個人給的果然是兩個每個價值64派薩的盧比而不是派薩。她手持火把跑出來尋找那個給錢的人,可是人已走了。她把這一切告訴了母親,母親說“他難道是錯把盧比當派薩嗎?他是個樂善好施的恩主!他知道了我們的不幸,就解囊相助。我們確實太窮了。那就收下來用吧!”
正當母女倆談話之際,有人敲門。拉達蘭妮原以為是那個同路人發現給錯錢又回來了,開了門原來是附近的一個布商,手里拿著邊緣繡著花的足夠做一兩件紗麗的新布料。開口便說:“拉達蘭妮,這是你的布料。”拉達蘭妮驚訝地叫出聲來。布商解釋說,這是剛才一位先生買下的,交待說把這布料送給拉達蘭妮。布商走后,母女倆又在屋里地上發現了一張寫著給拉達蘭妮的支票,后邊的落款名字是魯克米尼庫馬爾·拉伊。第二天,母女倆到處打聽這個人,但是,周圍地區都沒有一個叫這個名字的人。支票沒有兌換,而是被珍藏起來。她們雖然很窮,但并不貪婪。
就在拉達蘭妮的母親病情惡化,命在旦夕時,拉達蘭妮父親的生前好友、她們上訴的辯護律師卡馬凱先生送來了喜訊:她們向英國樞密院的上訴得到了公正裁決,所有的財產和債權可以全部收回。拉達蘭妮的母親強抑住自己的淚水,對卡馬凱先生說:“我快要咽氣了,然而我也很高興,拉達蘭妮再也不會挨餓受窮了。我在這彌留之際,請求你作她的保護人,把她當自己的親生女兒看待!”卡馬凱先生答應了她的請求并發了誓。拉達蘭妮的母親死后,卡馬凱先生替拉達蘭妮把財產接受過來,并親自負責管理。剩下的該是拉達蘭妮的婚配了。卡馬凱先生是位具有新思想的人,對于印度流行的童婚,他很痛恨,于是就把她留在自己身邊,只是創造條件讓她好好學習。決定等到拉達蘭妮自己愿意考慮婚事時,再讓她結婚。
五年過去,拉達蘭妮已經成了一個美麗非凡的少女。卡馬凱先生為了給她找位如意的夫婿,他把自己女兒博松托庫馬麗叫了來,想讓其摸清拉達蘭妮的主意。因為她們兩人是同歲而且整天形影不離。女兒對他說,除了魯克米尼庫馬爾,拉達蘭妮誰也不會嫁的。她把從拉達蘭妮那里聽到的關于趕廟會那天晚上的經過,詳細地對父親講述了一遍。最后強調說明,拉達蘭妮就像人們敬神一樣敬重這尊偶像,每天都在默默禱告。卡馬凱驚訝地說:“拉達蘭妮當然應該感謝魯克米尼庫馬爾的,但是并不一定非嫁給他,而且他的種姓、年齡、是否有妻室兒女情況誰都不知道,真是神經錯亂。”然而卡馬凱先生還是親自到加爾各答打聽,給各地的親友寫信詢問,而且還在報紙上刊登了尋找魯克米尼庫馬爾的廣告。結果一年年過去了,不僅杳無音信,而且卡馬凱先生也去世了。拉達蘭妮搬回了自己原來的家里,給政府捐出20萬盧比,在自己宅邸的對面修建一所救濟院,取名為魯克米尼庫馬爾宮。
一兩年之后,救濟院里來了一位穩重端莊的富豪。他大約有三十五六歲。他向守門人問魯克米尼庫馬爾是誰的名字?守門人回答不了,讓他找這座救濟院的主人拉達蘭妮去問。這位陌生人拿出一封信,徑直交給了拉達蘭妮的管家,并說:“請把這信交給你們的主人,我等待答復。”信是卡馬凱先生的女兒寫的,上邊寫道:“親愛的姐姐,如果這位先生拜訪,請單獨會見他,不必害怕。”拉達蘭妮來到客廳,陌生人仿佛覺得,房間里升起了一輪旭日——美麗的容光使他眼花繚亂。來者拿出一張很久的報紙遞給拉達蘭妮。一看到報紙上有那篇卡馬凱先生親自擬寫的,尋找魯克米尼庫馬爾的廣告,她顫抖起來。看到來人英俊的外表,她心里暗想:他就是我那魯克米尼庫馬爾嗎?拉達蘭妮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輕聲問道:“您就是魯克米尼庫馬爾先生嗎?”來者回答說:“不是。”接著他說:“七八年前,我到處漫游,由于怕人恥笑,隱去了自己的真名實姓,用了一個隨意想出來的名字——魯克米尼庫馬爾。我看到這份廣告,以為也許有人真的叫這個名字,所以只保存了這份廣告。不過,我也曾認識一個叫拉達蘭妮的小女孩。自從那天看到她以后,我就再也不能忘懷了,她為了給自己母親弄點吃的,忍饑挨餓采集野花編花環。想起拉達蘭妮,我心中就閃爍著希望,在這八年中我可從來沒有忘記過她。”接著又詳細地談了趕廟會那天晚上的情景,說了如何送拉達蘭妮回家,如何買她的花環,贈她布料并留給
她一張支票。
拉達蘭妮聽后,知道兩人是如此心心相印,眼里流出了激動的淚花,她沉思起來,擔心與他不一個種姓,又害怕他有妻室兒女。當得知他名叫戴本德羅,和自己同屬高貴的種姓,就開始了巧妙的試探。于是就說:“你想讓拉達蘭妮出來同你會見,得聽從她丈夫的同意。”戴本德羅一聽到“丈夫”字眼,長時間地用手抱著腦袋,昏昏然不知所措。拉達蘭妮已明白了幾分,于是緊追不舍地進一步試探說:“怎么?您想娶她為妻嗎?這種想法,告訴過你的夫人嗎?”戴本德羅驚訝地說:“什么夫人!我與拉達蘭妮相遇之前,妻子就去世了。”拉達蘭妮聽了高興地合手作揖,原來的種種擔心都煙消云散了。她說:“拉達蘭妮還是一個閨女。所謂‘丈夫’只不過是對您說的假話。”拉達蘭妮取出了那張珍藏已久的支票交給了戴本德羅。戴本德羅也試探地說:“我把心都掏給了拉達蘭妮,為此,卻什么也沒有得到。”拉達蘭妮說:“拉達蘭妮的靈魂您在很久以前就帶走了,待到吉日良辰,她的身心會全部交付給您的。”
拉達蘭妮盛情隆重地款待了戴本德羅。按照戴本德羅的要求,她把自己的項鏈套在了戴本德羅的脖子上,算是歸還了他的買花環的兩個盧比和衣料錢。戴本德羅將自己原來戴的珍珠項鏈套在拉達蘭妮的脖子上,說是歸還了她的花環債。爾后兩人坐在幽靜處傾心交談。拉達蘭妮,就像那印度杜鵑沐浴在風雨之中一樣,夢寐以求的愛情傾訴,使她無限欣慰。戴本德羅,正像那曬得發燙的山嶺雨后變得格外清涼一樣,他煩躁頓消,精神愜爽。
第二天是個結婚的最好日期。卡馬凱先生的女兒及他的幾個兒子,還有許多親戚都來了。當地的一些朋友也像春天的杜鵑一樣飛來了。戴本德羅的朋友和隨從也都出席到場。就在這美妙幸福的時刻,舉行了豪華隆重的婚禮。
【作品鑒賞】短篇小說《拉達蘭妮》最初發表在《孟加拉觀察》雜志上,隨后又出了單行本。般吉姆于去世的前一年作了一次重大的修改,篇幅也有了大的擴展,最后成了他短篇中的精品。作品通過一度淪為貧女的拉達蘭妮,與富家子弟戴本德羅兩人浪漫曲折而真摯熱烈的愛情故事,展現了印度人民淳樸、善良而又高尚的美好心靈,表達了作者對貧苦勞動人民命運的關切之情,閃耀著可貴的人道主義的光輝。
般吉姆的小說,素來是以筆觸細膩、委婉含蓄之美取勝的。本篇內容雖比較單純,人物關系亦極為集中,然而敘述起來卻曲折委婉,情致綽約,洋溢著濃郁的懸念性、傳奇性、抒情性。一次雨夜路途上的偶然相遇,由于彼此都為對方的道德情操所感動,拉達蘭妮的靈魂即被戴本德羅帶走,戴本德羅的心從此便算掏給了拉達蘭妮,產生出八年間的心心相印、彼此懷念的綿綿情思。最后,一朝相逢,結為美滿親眷。中間各自歷經了幾多家境與人事的變遷;歷經了互相尋覓的盼望與失望之苦;歷經了彼此忐忑不安與疑慮重重的試探過程。情節發展撲朔迷離,頗有峰回路轉,漸入佳境之妙,令人十分動情。
其次,《拉達蘭妮》文筆優美,敘事與描寫并重,帶有東方敘事文學的傳統特點。作者善用生動的比喻,而且聯翩而出,美不勝收。看似不經意的輕筆點染,頗有詩情畫意,人物的舉止音容如在目前。例如:寫男女主人公的容貌,“陌生人膚色白皙,像盛開的茉莉”;“女主人一到,陌生人仿佛覺得,房間里升起了一輪旭日——美麗的容光使他眼花繚亂,光輝奪目”。寫言談,“聲聲話語,猶如琴音,欲言又止,宛如曲溪”。寫悲傷,“正如飽含雨露的花瓣,只要略一勾頭,晶瑩的水珠就簌簌落地一樣,拉達蘭妮朝魯克米尼庫馬爾看了一眼后,淚水啪嗒啪嗒地直掉”。寫歡樂,“當地的一些朋友也像春天的杜鵑一樣飛來了”。寫感覺,“戴本德羅,正像那曬得發燙的山嶺,雨后變得格外清涼一樣,他煩躁頓消,精神愜爽”。總之優美雅潔的文筆,令人有咀華品茗之感,口吻生香,韻味深濃。
再次,作者善于通過人物內心獨白,把微妙復雜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例如,戴本德羅“心中暗自對自己說:今天我好像又聽到那美妙的聲音。……這是她嗎?想入非非,真是笨蛋!那個貧窮的、住茅屋的女乞丐,怎么一躍變成這位身居宮殿的因陀羅呢?”再如,“拉達蘭妮憂郁地想到:在姑娘中間,婚姻之事,通常是由男方提起的。假如他不發話呢?他不提起,那就……哎!天神啊,請告訴我,該怎么辦!你創造了羞愧,但是,正在我心中燃燒著的烈焰,不也是你播下的火種嗎?這種火種能否把羞愧化為烏有?你可憐我這無依無靠的孤兒吧!請用圣潔的帷幕將我掩蓋,除去那羞愧的帷幕,請你用憐憫來開導我一會兒工夫吧!”一處處這樣的人物內心活動描寫,把主人公對美好幸福愛情的理想與追求,悲與喜,愁與憂,一一展示出來、娓娓道來,扣人心弦。
般吉姆精湛的藝術造詣,不僅給印度文學帶來了世界性的榮譽,也為東方文學增添了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