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列勃尼科夫,威烈米爾·弗拉基米洛維奇作品分析
【介紹】:
原名維克多。俄國未來派*創始人之一,杰出的立體未來派*詩人。大學時,讀過數學和語言學。1908年開始發表詩作。1912年遇馬雅可夫斯基*,成了俄國未來主義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這一年十月,他與馬雅可夫斯基、戴維·布爾柳克*、克魯普聶赫等人一起發表詩集《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這本詩集也收有他們共同署名的未來派宣言,表示了他們對現存文字的憎惡和創造新詞的愿望。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反對這場不義的戰爭,在《奴隸的海岸》《馬謝羅夫卡之戰》中,他對這場災難性的戰爭,提出了嚴正的抗議。他對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竭誠擁護和熱烈歡迎的。在短詩《真正的》(1921)《黎明前的黑夜》(1921)中,他稱這一革命是不可抗拒的造反。他對未來世界,充滿了熱切的幻想。在長詩《和諧的世界》(1920)中,他描寫了未來社會一幅幅幻想的畫面。他一生獻身于未來主義詩歌運動。最后死于諾夫格羅德省一個十分偏僻的小村中。十月革命前,赫列勃尼科夫蜚聲文壇。十月革命后,聲譽開始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他被指斥為形式主義者,幾乎被人遺忘。后來恢復名譽,但直至八十年代初還未出過他的全集的新版本。
赫列勃尼科夫的藝術觀比較復雜。他和馬雅可夫斯基一起,提倡藝術的功利主義;他反對神秘主義和目光短淺的象征主義*,但又主張關于事物和詞匯方面的象征主義,他早期詩作深受法國象征派詩人的影響;他提倡一種“超邏輯語言”,主張創造出一個“詞匯新天地”,這使他的詩顯得鮮明、生動,然而難于被接受,馬雅可夫斯基早期曾高度評價過他的“超邏輯語言”的實驗;他創造了一種適應那些自由奔放詞匯的“轉意”章法;最后幾年,他還曾向民間歌謠學習,他的詩歌中一度出現了一種可以理解的樸素的表現形式。這些都是赫列勃尼科夫對于藝術事業的重要貢獻。赫列勃尼科夫的未來主義,打著象征主義的鮮明烙印。他曾說:“我們把元音字母作為時空關系(意向的性質)來理解,而把輔音字母看成是色彩、音響和氣味。”這種看法買來源于法國象征派詩人蘭波*的《母音》*。他也象其他的未來主義詩人那樣,不甚審慎地或簡直就是十分輕率地杜撰新詞。如將“笑”任意改變其前綴與后綴,創造了一些似“笑”非“笑”的新詞,他的詩自然是難于被理解和接受的。他個別的詩,還有美化封建宗法秩序的傾向(如《黃教僧和維娜斯》,1912;《山妖和林魔》1913,等)。所有這些,正是未來主義詩人赫列勃尼科夫藝術表現的特征和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