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夢》作品分析
美國“荒誕派”戲劇*代表作家愛德華·阿爾比*的戲劇,是“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之一。1961年在紐約約克劇院演出。
這部戲劇寫的是美國一個家庭,應有盡有,唯獨缺少一個孩子。于是他們領養了一個青年,做為自己的養子。這個養子,是一個標準的“美國式的美男子”,體格強壯,相貌英俊。但他自己卻說,“現在我只有我的外型、我的身軀、我的臉”,“我看了任何東西都沒有感覺,如感情、憐恤,我對任何事冷淡不關心。我不能感覺到任何事情,我沒有感情。我已衰竭,我的內臟已被取出,現在只剩下軀體,我就在用我所存留的軀體。我知道必須和人們聯系,因此,我讓別人愛我,讓別人接觸我,讓人見了我的體格,為我的到場而高興……,但其他就沒有什么了、我是不完全的。我就是這樣,就是你所見到的這樣,永遠就是這樣了。”內心仿佛是被“抽干了、扯爛了、掏空了”,精神空虛,沒有理想,沒有前途。“我在找職業……凡是有利可圖的我都愿意干。”老祖母頓悟,說他,“你就是美國之夢!”全劇通過這個內容的描寫,生動地剖析了美國社會、家庭及人們的追求,揭示了美國社會道德的淪喪,家庭關系的瓦解和精神空虛,對未來喪失信心的社會問題。這里,作者是把這個青年人代表美國青年一代來描寫的,以此來象征著美國的未來。但有的人也提出了指責,說這部戲劇攻擊了美國的理想和信心,是“虛無主義的、非道德的、失敗主義的”。阿爾比則明確地反駁說,“喜劇《美國之夢》究竟包含哪些內容致使衛道者們如此惱火呢?這個劇本是對美國形象的一個考察,它揭穿我們的社會怎樣以贗品冒充真貨,譴責自鳴得意、殘酷無情和機能萎癟,當眾捅破關于我們國家里一切都美好無比的神話。這個劇本冒犯人嗎?但愿如此。我的目的就是要冒犯,當然同時也解悶逗樂。它是虛無主義的、非道德的、失敗主義的嗎?那么,我要回答說,這就是我們時代的畫像,當然是我的眼光看出的一幅畫像。……我希望這部作品超越個人和私人的范圍而與我們大家共同的苦痛相關聯。”英國著名戲劇評論家馬丁·埃斯林高度評價了這部戲劇,說它是“美國荒誕派戲劇的貢獻中第一個前程似錦的光輝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