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jīng)全集《二子分財喻》譯文賞析
二子分財喻
【原文】
昔摩羅國[1]有一剎利[2],得病極重,必知定死,誡敕二子:“我死之后,善分財物。”二子隨教,于其死后,分作二分。兄言弟分不平。爾時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現(xiàn)所有物,破作二分。云何破之?所謂衣裳中割作二分,盤、瓶亦復中破作二分,所有甕、缸亦破作二分,錢亦破作二分。如是一切所有財物盡皆破之,而作二分。”如是分物,人所嗤笑。
如諸外道,偏修分別論[3]。論門有四種:有“決定答論門”,譬如人一切有皆死,此是決定答論門。死者必有生,是應分別答。愛盡者無生,有愛必有生,是名“分別答論門”。有問人為最勝不?應反問言:汝問三惡道,為問諸天?若問三惡道,人實為最勝;若問于諸天,人必為不如。如是等義,名“反問答論門”。若問十四難,若問世界及眾生有邊、無邊,有終始、無終始,如是等義[4],名“置答論門”。諸外道愚癡,自以為智慧,破于四種論,作一分別論,喻如愚人分錢物,破錢為兩段。
【注釋】
[1] 摩羅國:古代南印度的摩羅提國,簡稱摩羅國。
[2] 剎利:剎帝利的省稱,是古印度四種姓的第二級。
[3] 分別論:小乘佛教論藏七部論之一。這里指其他教派似是而非的論證方法。
[4] 等義:如此這樣的論證方式。
【譯文】
古印度摩羅國有一位大臣,他得了重病,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便囑咐他的兩個兒子說:“我死之后,你們要妥善地分配財物。”兩個兒子遵照他的遺言,在他死后,把財產(chǎn)分成兩份。可是哥哥說弟弟分得不公平。當時有一個愚蠢的老人,對兩兄弟說:“我教你們分財物的辦法,一定能分得公平,現(xiàn)在把所有的東西都破開作兩份。怎么破呢?衣裳從中間撕開,盤子、瓶子從中間敲開,盆子、缸子從中間打開,錢也鋸開,就這樣把所有財物都破開,分成兩半就可以了。”像這樣分東西,受到了人們的嘲笑。
這就好比那些外道修行者,只注意研修一種分別論。其實論門有四種:一、決定答論門。比如,所有人都會有死的時候,這是肯定回答的方式。二、分別答論門。比如,人們死了必定會輪回再生,這應當分別開來說,沒有貪愛的人,出離了輪回,不會再受生;貪愛未盡的人,必定有下一生。三、反問答論門。比如,問人是不是最優(yōu)勝,就應反問:你是相對于三惡道還是相對于諸天來說的?如果是相對于三惡道來說,人確實是最優(yōu)勝的;如果是相對于諸天來說,人必定是不如的。四、置答論門。比如,問十四個極難回答的問題,如問世界及眾生有邊際無邊際、有終始無終始等一類問題。因為問題的本身就包含著我見、邊見、常見、斷見等邪見在內,所以不應作答而應置之不論。各類外道愚癡,卻自以為有智慧,把這四種論破毀了,只片面地修習一種分別論,這就像那個愚人分錢物,把錢物都破為兩段一樣。
【評析】
讀完這則寓言,我們知道這位大臣的兩個兒子的確笨得可以,他們竟然為了把財產(chǎn)分得平均,聽從愚蠢老人的意見,把所有的甕、缸破作二份,錢亦破作二份。很顯然,這位老人的意見是來自心中的貪欲,來自心中對財富與權力的渴求。金錢并無過錯,發(fā)生扭曲的只是人們的心態(tài)與行為。歷史上與當今生活中,兄弟為錢財反目成仇的事例也不少,這也是我們這個高級物種的悲哀啊!
故事征引
金錢是一條毒蛇
有一天,釋尊帶著阿難在舍衛(wèi)國的原野上漫步。走著走著,釋尊忽然停下了腳步,對阿難說:“阿難,你看前面的田埂上,那塊小丘下藏著一條可怕的毒蛇!”
阿難停下了腳步,隨著釋尊手指的方向望去,看了之后也說:“果然有條可怕的大毒蛇。”說完就走開了。
這時候,附近有個農(nóng)夫正在耕田,他聽見了釋尊和阿難的對話,聽說田里有條毒蛇,便走上前去探看,在那塊小丘似的土包下,他發(fā)現(xiàn)了一壇黃金。
“這明明是一壇金子,可這些和尚為什么偏偏說它是毒蛇呢?真不懂他們怎么想的。誰能有我這樣的好運氣,鋤地鋤得一壇黃金,我把它帶回家去,下輩子就不愁吃喝了。”
農(nóng)夫一邊自言自語,一邊挖出那壇子黃金,匆匆?guī)Щ丶胰ァT雀F困潦倒的農(nóng)夫一日三餐都成問題,現(xiàn)在突然發(fā)了筆橫財,自然樂不可支,終于可以大量地添置新衣、家具,頓頓都可以吃上精美的食物了。
同村的農(nóng)夫們頗感疑惑,流言四起,一傳十,十傳百,沒過多久就傳到了官府。官吏把他找來問話:“聽說你向來很窮,最近一夜之間成了大富翁。這錢是從哪里來的,是你偷的嗎?快從實招來。”
農(nóng)夫無法回答,于是被扣在官府,整日被逼問,不勝其煩,但又無法證明自己不是小偷。家人花錢買通官吏,只望能保住一條性命,但所有的錢都花光了,仍然救不出他。
農(nóng)夫最終被宣判了死刑。受刑這天,農(nóng)夫望著斷頭臺,心中恐懼萬分,口里不斷叫嚷:“那的確是條毒蛇啊,阿難!真是條大毒蛇啊,釋尊!”
官吏聽見這怪異的言論,認為其中必有緣故,就將此事稟告了國王。國王把農(nóng)夫叫來問:“你犯了偷盜罪,受刑時不斷地叫嚷:‘那的確是條毒蛇啊,阿難!真是條大毒蛇啊,釋尊!’到底是什么意思?”
農(nóng)夫惶恐地稟告國王:“大王啊!有一天我正在田里耕作,釋尊帶著弟子阿難從這里經(jīng)過。他們看見埋藏黃金的地方,都說有條毒蛇,是條大毒蛇,可我卻不相信,偏偏挖起金子回到家里。我今天落到這個地步,才明白黃金是條大毒蛇的真諦啊!黃金能使我富貴,也能使我喪命,它實在比大毒蛇更可怕啊。”
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有一個剛出家的小和尚,什么也不懂。有一天,他問禪師:“錢財是何物呢?”
禪師沒有直接回答小和尚的問題,而是給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國王,名叫難陀,這位國王愛財如命,也一直在拼命地聚斂財寶,想要把所有的財寶都帶到他的后世去。他想:“我一定要把所有的珍寶都收集到我這兒來,不能讓外面有一點剩余。”
為此,國王還在自己的國家制定了一個規(guī)定:凡是想結交他女兒的,必須帶著財寶當見面禮。還吩咐他女兒身邊的侍女說:“如果有人帶著財寶來結交我的女兒,先讓這個人連同他帶的財寶一起送到我這兒來!”
國王就用這樣的辦法聚斂財寶,沒過多長時間,全國所有的金錢寶物都被國王收進了自己的倉庫。從此以后,外面也沒有一個地方有剩余的金錢寶物了。
那時有一個寡婦生了個兒子,對他極其寵愛。碰巧有一天,這個婦人的兒子見到了國王的女兒,被她的姿色和容貌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他便告訴母親他想娶她為妻,可是他家里又沒有錢財,根本沒有辦法結交國王的女兒啊。
過了一段時間,婦人的兒子也因為思念過度,生起病來,身體瘦弱,氣息奄奄。他母親見他憔悴的樣子,心疼地問他:“你是怎么了,這沒幾天怎么會病成這樣呢?”她兒子說:“我要是不能和國王的女兒交往,必死無疑。”母親說:“可是國內的金錢寶物都在國王那里,沒有剩余,還能到哪里去弄到寶物呢?”母親又想了一會兒,突然驚喜地叫起來:“對,我想到了,你父親死的時候,口里還含有一枚金錢。現(xiàn)在只要把你父親的墳墓挖開,就可以得到那枚錢,然后你就可以拿錢去見國王的女兒。”
兒子照著母親的話,拿到了那枚錢,然后就去找國王的女兒。這時國王的女兒便把他連同那枚金錢送去見國王。國王見了,說:“國內所有的金錢寶物,除了我的倉庫中,都蕩然無存。你在哪里弄到這枚金錢的?你今天一定是發(fā)現(xiàn)了地下的窖藏了吧!”
于是,國王便施行種種刑法,來拷問婦人的兒子,要他交代出窖藏的具體位置。寡婦的兒子一再跟國王國王解釋:“我的錢真的不是從窖藏中得來的,是我母親告訴我,我父親死的時候口中含著一枚錢,我是挖開墳墓才得到這枚錢的。”國王聽了,便派了個親信前去探查真假。這個親信看見的情形與他說的一點不差,這才相信了。
國王聽了親信的報告,心里暗自想道:“我一直在聚集寶物,想的就是把這些財寶帶到后世。可是那個兒子的父親,死了都帶不走一枚錢,何況我這樣多的財寶呢?”
禪師的故事講完了,接著他便問小和尚:“現(xiàn)在知道錢財為何物了嗎?”小和尚答道:“錢財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