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簫》鑒賞
作者: 王喜辰
黃春安
月色溶溶的深夜,馬尼拉王彬唐人街,象裹著一層淡黃色輕紗。
倏地,不知從哪個陽臺或窗口飄溢出扣人心弦的洞簫聲,把進入夢鄉的人們喚起來——
象巍巍的高山,高山底下涓涓的流泉那么深邃幽渺;
象浪濤蕩起的涼爽海風,輕輕親吻一朵朵盛開的椰花那么柔和溫暖;
象久渴的旱鵝,逢到一湖汪汪的春水那么喜悅激動……
呵,是誰惹起思鄉懷國的情懷?
在這夜闌人靜時分,用一支十目九節的洞簫,傾注熾熱又悲涼的情感,一聲聲、一聲聲,吹出對故園深切的惦念寄思;吹出對故鄉的傾心緬懷?吹出游子的辛酸和艱難……
象海雨天風,不放過旅人的悲思,那扣人心弦的曲調,是傳唱不衰的故鄉南曲,那哀怨的《孤棲悶》;悲壯的《出漢關》;離情的《重臺別》……
在這異鄉的月夜,是誰用固執的熱情,吹奏久違的鄉音,害得一城異鄉客,久久難以逃入夢鄉?
這是一曲思鄉懷國的歌。全曲圍繞對故國眷念的主題,通過月夜、聽簫、抒懷、話史、異鄉客五組意象,酣暢淋漓地傾訴了海外游子思鄉懷國的情感。
第一組寫月夜。這不是普通的月夜,而是馬尼拉王彬唐人街的異鄉月夜。月色溶溶,夜深人靜,月光下,唐人街象裹著一層淡黃色輕紗。這是一幅絕妙的靜物畫。畫面里蘊藏著三種含意:沉靜、異國他鄉、華人聚居區,這就為生發思鄉懷國情感提供了特定的客觀環境。
第二組寫聽簫。作品由靜物的描繪轉而寫動景的活現。“倏地,不知從哪個陽臺或窗口飄溢出扣人心弦的洞簫聲,把進入夢鄉的人們喚起來”。接著,由洞簫樂曲浮想聯翩:高山,流泉;海風,椰花;旱鵝,春水;……。這些自然景物有聲有色,有動有情,并且相互間帶有必然的因果、親情關系。自然界萬物間尚且不能離棄,社會中的人際間就更應如此,這進一步激發了海外游子對故鄉親人的懷念。
第三組是抒懷。濃烈的思鄉環境,蕩激著游子的情懷,滿腔的思念如同潮涌浪卷。作者借對吹簫人的贊譽,直抒胸臆,陳說自己對故園深切的惦念寄思,對故鄉的傾心緬懷。同時,回首往事,歷數游子的辛酸和艱難。作者的傾訴如同水到渠成,顯得自然而真切,熾熱又悲涼。
第四組是話史。作品從沉浸于思念故鄉的氛圍中,引導人們再度聆聽洞簫樂曲蘊含的具體內容。哀怨的《孤棲悶》抒發月宮嫦娥的寂苦心境,悲壯的《出漢關》傾訴北國昭君對故園的無限思念,離情的《重臺別》唱出美好夫妻間生離死別的衷情。這些樂曲展示出一幅幅人間圖畫,使人追史撫今,痛斷肝腸,從而進一步加重了游子的懷鄉情感。
第五組寫異鄉客。作品把思鄉懷國的主題,由作者自我擴展到全城的華夏子孫。洞簫吹出的鄉音,“害得一城異鄉客,久久難以逃入夢鄉。”在這里,我們仿佛看到了馬尼拉王彬唐人街的華夏子孫翹首明月、聆聽洞簫的情景。此時此刻,鄉音、鄉情牽動著全城的異鄉客,洞簫一曲是何等地動聽、動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