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洛特,娜塔麗婭作品分析
【介紹】:
法國著名女作家、新小說派*主要理論家和先驅作家。生于俄國伊凡諾沃茲涅先斯克。父親是藥劑師。2歲時父母分離,她隨母親到了日內瓦,后定居巴黎。一生中曾回俄國旅行數次。她攻讀文學、法律,1925年在巴黎大學畢業。1926至1941年為法國律師團成員。薩洛特以豐富的創作和創新的理論成為新小說派的先驅人物。1938年發表了她第一部小說《趨向性》,向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發出挑戰。但這篇作品開初并未引起人們的注意,直至1957年再版時引起了轟動。從1939年起,薩洛特專事文學創作。1948年發表了她的代表作《無名氏肖像》,描寫的是一個專制吝嗇的父親如何強迫自己的年歲漸大而又揮霍無度的女兒出嫁的故事。小說引起存在主義文學流派代表人物薩特的注意,并給它寫序言,稱其為“反小說”。以后,薩洛特又接連創作了大量的新小說作品,如《馬爾特羅》(1953)、《天文館》(1959)、《黃金果》(1963)、《生死之間》(1968)、《您聽到了嗎?》(1972)、《蠢人們說》(1976)等。其中,《黃金果》獲國際文學獎,描寫的是一個文學團體如何對待一部新發表的小說。此外,還寫有劇作《沉默》、《謊言》(1967)和《伊斯瑪》(1970)等。
薩洛特在新小說的理論方面貢獻也很大。1956年發表的論文集《懷疑的時代》是新小說派的綱領性文獻,集中地概括了新小說派的主要文學觀點。收有作者的《從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卡夫卡》、《懷疑的時代》、《對話與潛語》、《鳥瞰》等著名的關于“新小說”論文。她認為,“每一個時代小說都應該具有時代的語言和創作方式,而19世紀中葉以來統治著小說領域的現實主義已經不能夠成功地容納今天的心理現象”,今天讀者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比19世紀的讀者要豐富得多,他們進入了猜疑時代,不再相信過去小說中虛構的人物和“謊言的世界”。在現代電影藝術的競爭下,小說如果不能夠在自己的領域中有所創新,它的存在也就會成為問題。新小說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前人未能發現的新的心理領域,以日常生活表面的活動發掘意識中的“潛在的真實”,作者要“盡可能接近復制豐富復雜的心理世界”,描寫正在形成的心理活動和“靈魂的顫抖”,以徹底改革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的內容和形式,恢復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信任。
薩洛特明顯地受到弗洛伊德*、柏格森*的影響。她的小說肢解人物,毀壞情節;大量運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和潛語,整篇小說是訴諸讀者聽覺的語聲和心聲的實錄。她是新小說派聽覺派的主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