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4683】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劉須寬著,人民日報出版社,25萬字,2020年1月第1版,38元)
△5章:①基本概念梳理;②中國國家治理的底色;③中國治理體系的搭建;④如何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⑤走向全球治理。
〇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基礎在建構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關鍵在構建話語體系,核心在提煉標識性概念和范疇。只有從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提煉出標識性概念和范疇,才能形成自己的話語和話語體系;只有構建了一套系統科學的話語體系,才能建構好相應的學科體系與學術體系;只有建構好了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才能構建好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
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力挽狂瀾、戰勝無數風險,根基在于共產黨的無私性和制度的優越性。
〇1987年鄧小平在會見喀麥隆總統比亞時曾經指出:“我們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完善了這個判斷標準:“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體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人民群眾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各方面能否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國家決策能否實現科學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過公平競爭進入國家領導和管理體系,執政黨能否依照憲法法律規定實現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p>
〇治理本質上還是統治和管理。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本質上就是人民高效參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國家治理中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〇中國特色的治理觀,就是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保證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公平正義、人與自然和諧。
〇治理體系都具有階級屬性。處理好黨和政府的關系,既要黨政分開,又要強化黨的絕對領導,實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與行政效能最優體系化。等等。
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主要是指治黨治國治軍、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維護國家安全利益、應對重大突發事件、處理各種復雜國際事務等方面能力的現代化?!?/p>
〇遵行社會主義國家治理和民主政治建設的方法論:①堅持以沒有私利的中共領導中國的國家治理和民主政治建設;②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牢牢掌握改革主動權,遵循國家治理和民主政治建設規律漸進推進;③立足于人民立場,科學甄別民主形式,為我所用,始終保持制度自信。
〇在國家的治理中,“領導者不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也不會把領導者放在臺上”。
〇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和現實的選擇。他是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地方工作成長為黨的領袖、人民的領袖。其政治魅力、政治作為、人格魅力、時代意識、改革創舉、創新意識、人民主體思想等,綜合造就了一個非凡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家和人民領袖。他是黨和國家、人民和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幸運之星。
〇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
〇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國家利益至上有機統一。
〇“經國序民,正其制度”。
(2020年3月29日下午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