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遜,查爾斯作品分析
【介紹】:
美國“放射派”*理論家、詩人。曾在哈佛大學學習,畢業后留校任教。40年代后期在加利福尼亞州黑山學院任教。50年代初任黑山學院院長。
奧爾遜的貢獻是在詩歌美學方面。他首倡“放射體”詩歌。他認為,人也同其他萬物一樣,是一種自然力,寫詩,就是釋放這種自然力,就是一種“能的放射”*。讀者讀詩,是這種“能的放射”的轉移。因此他反對傳統的詩律對于詩的束縛。主張打破傳統的形式與格律,讓詩的知覺一個緊跟一個地放射出來,奧爾遜還提出“語言的動力學”*理論,認為“語言是一瞬間的動作”,詩人筆下的每一個詞都應充滿動作性。奧爾遜很重視詩的音節。他認為在詩歌語言的諸要素中,音節是第一位的,詩人寫詩要通過諦聽音節而選擇詞語。奧爾遜提倡詩的自然節奏,認為詩的節奏應以人的呼吸為依據。他還很重視詩的朗誦和總體效果。他的這些理論為放射派的形成,為威廉斯派繼艾略特*派之后獨領美國詩壇做出了貢獻。
奧爾遜的詩不如他的理論影響大。但也別具特色。在《李克西慕斯之歌》第1首中,詩人著意寫對彩色招貼畫的反感,頗似“垮掉派”文人在浪游中的片斷感受。因此,有人把威爾遜看成是“垮掉派”詩人。因為“垮掉派”、放射派都以威廉斯為精神領袖,他們都是象征主義*詩歌的反動,而且其內容與詩風也頗為接近。奧爾遜的主要詩作是由38首詩構成的組詩《李克西慕斯之歌》(一譯《馬克西姆斯的詩》,1960)和短詩匯編《距離》(1960)。此外,《放射體詩歌》(1950),是他的美學理論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