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赫瑪托娃,安娜·安德烈耶芙娜作品分析
【介紹】:
蘇聯杰出女詩人,“阿克梅派”重要代表作家。原姓高連科,“阿赫瑪托娃”為其筆名。生于敖德薩一個海軍工程師的家庭。后在彼得堡女子大學學習法律,但她酷愛文學,尤其是詩歌。1910年與貴族詩人古米廖夫結婚,和他一起游歷許多國家。這時期她加入了“阿克梅派”。1912年起開始出版詩集。詩人一生,多有坎坷。1921年她的第一個丈夫古米廖夫被“鎮壓”,古米廖夫是“阿克梅派”的代表作家。這一事件給她以很大打擊,她從此變得頹廢、悲傷,開始信仰來世。1923年起,她不能再發表作品。這時她開始研究普希金。蘇德戰爭爆發后,她勇敢地投入了保衛者的行列。此時她發表一些愛國主義的詩歌,她以詩歌為武器參加了血與火的戰斗。1946年詩人開始受到批判。這一年聯共中央因《星》和《列寧格勒》兩雜志刊登阿赫瑪托娃與左琴柯的詩,責令前者整頓,后者??H盏ぶZ夫公開作報告,以莫須有的罪名點名批判阿赫瑪托娃,說“她的詩歌是奔跑在閨房和禮拜堂之間的發狂的貴婦人的詩歌”,說她“是含混著淫穢和禱告的蕩婦和尼姑”。這些輕率的不實之辭本來是站不住腳的,50年代后期,詩人被恢復名譽。1964年詩人獲意大利“埃特納·陶爾明諾”國際詩歌獎。1965年她獲得英國牛津大學授予她的名譽博士學位。1966年3月阿赫瑪托娃患心肌梗塞癥病逝。她死后,蘇聯政府稱她為“卓越的蘇聯詩人”,“詩歌語言的光輝大師”。
阿赫瑪托娃的詩作與阿克梅派的創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她的詩作抒寫人的具體的隱秘的內心活動,崇尚自然因素,富于一種雕塑的美,使用預言式的詩歌語言。這既是詩人遵循的創作原則,也是“阿克梅派”或“亞當主義”所信仰的美學準則。阿赫瑪托娃的詩還具有構思別致,形式奇巧等顯著的藝術特色。阿赫瑪托娃的詩是俄羅斯十九世紀古典詩歌通向二十世紀蘇聯新詩歌的橋梁。她的“室內詩”受到不少女詩人的崇拜。盡管她的詩一版再版,但仍難購得;在黑市上,她的詩作常以高價出售。阿赫瑪托娃最早的詩作發表在1907年巴黎出版的俄文雜志《天狼星》上,署名A.Г.С。她的第一本詩集是《黃昏》(1912)。第二本詩集是《念珠》(1914),此詩集引起轟動,從此詩人詩名大震。此外的詩集有《白色的云朵》(1917)、《車前草》(1921)、《Anno Domini MCMXXL》(拉丁文,意謂耶穌紀年,1922)、《詩歌集·1909-1960年》(1961)、《時代在飛奔》(1965)、《阿赫瑪托娃詩選》(1974)、《詩與散文》(1976)、《短詩與長詩》(1976)、《詩歌的俄羅斯》(1977)、《花園》(1987。被評為該年蘇聯《圖書評論》最佳圖書)等。她還翻譯過古埃及的抒情詩和我國屈原的《離騷》以及李商隱的一些無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