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士兵》作品分析
美國“迷惘的一代”*文學運動先驅人物約翰·多斯·帕索斯*的小說。帕索斯根據他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親身經歷寫成這部長篇。1921年出版。
小說主要是描寫三個應征入伍的美國青年——德恩·弗尤瑟利、克里斯菲爾德和安德路斯各自不同的悲劇命運。店員出身的德恩·弗尤瑟利幻想在戰爭中升為伍長。可他反而染上了梅毒,在家鄉愛戀的姑娘也嫁給了別人,又因故被降為在罰士兵。農業工人出身的克里斯菲爾德把對戰爭的憤恨發泄到另一個士兵身上,開冷槍把他打死。后來他當了逃兵。安德路斯憎恨戰爭和資本主義文明,他認為:“文明不是別的什么東西,而是一座虛偽的大塔。戰爭不是文明的毀滅,而是文明最完整、最全面的體現。”他對資本主義制度感到失望,一直尋找消滅戰爭的途徑和辦法,但又覺得革命是對個性的妨礙、威脅和毀滅。他這種個性毀滅感和懷疑一切的虛無主義態度使他不可能找到消滅戰爭的途徑。終于因開小差,被憲兵逮捕。他的未完成的樂章飄落進泥水,他的理想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徹底破滅。
小說通過三個應征入伍的美國青年的悲劇命運,表現了青年一代強烈的厭戰、反戰和理想幻滅、迷惘絕望的思想情緒。小說在藝術上較為成功。生活畫面較為廣闊,廣泛地描繪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表現出人的孤獨感和絕望感,具有一種時代的真實性。三個人物形象的塑造,筆墨都較多,呈“群像”型。語言簡煉流暢。
這部小說使帕索斯受到文藝界的廣泛重視。1922年《浮華世界》雜志認為這部小說超過了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爾德*的《人間天堂》*,并稱贊這都小說“或許是迄今年輕一代的創作中內容最豐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