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派作品分析
又稱“內向新一代”。日本當代文學流派。本世紀70年代,日本社會在取得經濟高度發展的巨大成果之后,出現了思想上的懷疑和混亂時期。人們為無法解釋的社會和個人的矛盾感到困惑和不安,看不到人生的意義和自我存在的價值,文學表現面臨著新的危機。以往的文學形象已然過時,新的時代,要求文學者以新的主題,來表現現代人無可捉摸的生存狀態和變幻莫測的時代,探求潛藏在動搖不定的時代意識之下的真正人生道路。
內向派,應這一時代要求而產生。1971年,內向派代表作家古井由吉*的小說《杳子》*(1970)獲芥川文學獎。在這前后,以黑井千次*等為核心,形成了一個文學陣營,以其執著地追求個人思想深層活動和作品費解為特征,稱為“內向一代”。其主要代表人物還有:后藤明生*、阿部昭*、小川國夫*等作家和川村二郎、秋山駿、森川達也等評論家。
內向派主要特征是:一、將現實抽象化,以獨特的角度,透視現代人的內在不安。常常將非現實世界與日常生活雜揉在一起,用神話替代歷史的真實,不直接表現精神,主要表現肉體。將人物置于與“社會”、“公共”相對立的、能充分表現自我生理感受的“家”、“血緣”關系中,表現毫無意義的、孤獨的城市生活者的人生。二、在時空關系處理上,舍棄了按時間線索展開情節的方法,而是在立體空間結構中,表現復雜多變的人生動態。三、在語言表現上,他們認為,眼前的現實與社會是矛盾的,用直抒社會問題的知識分子語言,不便于表現復雜的現實。主張用日常性的語言,表現普通人赤裸的人生感受。內向派作家寫出了“無意義的人,在無意義的場所,毫無意義地存在著”這一生存狀態,傳達出了這一時代人們的普遍人生感受。
內向派作家決意潛進人的內在深層,在捕捉內在真實的同時表現外在現實。然而,由于過分潛入個體深層,卻難以達到對現實的超越,所以,大多止于個人的詠嘆。爾后,逐漸被寫實性小說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