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口安吾作品分析
【介紹】:
日本無賴派*代表作家,生于新瀉縣一個地主家庭,父親曾是縣議會議長,眾議院議員,喜歡漢詩。在新瀉縣立中學讀書時,坂口安吾因經常曠課,不守紀律而被開除,后來轉入東京的豐山中學,這期間開始大量閱讀波德萊爾*、石川啄木、北原白秋及谷峙潤一郎等人的作品。高中畢業后曾做過一年代理小學教師,1925年考入東洋大學印度哲學科。1930年大學畢業,同年參加創辦同人雜志《言語》,翌年發表處女作《寒風的酒倉》。1931年接連發表《寄給故鄉的贊歌》和《風博士》兩篇短篇小說,使他一舉成名。他的創作內容豐富多彩,不僅有《外套與青空》、《白癡》*(1946)、《盛開的櫻花樹下》(1947)等短篇佳作,也有《道鏡》(1947)、《織田信長》(1948)等歷史小說,還發表過《不連續的殺人案》(1947-1948)等推理小說。轟動文壇的《不連續的殺人案》獲得1948年度推理作家俱樂部獎。此外,還發表過《日本文化我觀》(1942)、《墮落論》(1946)等重要評論。
坂口安吾在戰后和太宰治*、石川淳*等人一道被稱為無賴派。他的文學觀及人生觀主要反映在評論《墮落論》中。他無情地批判日本傳統的文化、道德,主張打碎一切束縛人們的精神枷鎖,恢復人的本來面目。他指出什么天皇制、忠君思想、武士道,都是政治家強加于人的枷鎖,而且這些恰恰說明了日本人本來不是這樣的。正因為人怕死,才強調武士道精神,強調寧死不當俘虜;正因為人需要自由,才強調什么“忠臣不仕二主,烈婦不嫁二夫”。文章一開頭就指出:敢死隊勇士變成黑商人,指揮三軍的猛將在法庭上表現出求生的欲望,戰爭留下的寡婦開始有了情人。他認為這并不是因為日本被打敗,日本人的道德才改變,而這正是人的本來面目。如果說這種人性的恢復是一種墮落的話,那就應該盡情地墮落。他在這篇文章的結尾大聲疾呼,人需要這種墮落,當徹底墮落之后,才能發現自我,才能拯救自我。當時戰敗的日本,整個社會混亂,人們精神空虛,意志消沉。他的這篇文章在日本引起了整個社會的極大關注,幾乎成了當時某些人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