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館記》鑒賞
作者: 張家順
龔自珍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1),皆產梅?;蛟唬好芬郧鸀槊?,直則無姿;以欹為美(2),正則無景(3);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4);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天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入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5),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枝,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入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6),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7),辟病梅之館以貯之。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龔自珍生當十九世紀的前期,這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統治者中大多數人大夢方酣,不知傾危之將至,而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人則站在時代前頭,洞見了社會的隱憂,攘臂奮呼,提出了療救社會的藥方,他們是晚清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人物。封建社會后期,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僵化了的封建思想對人們的束縛,對人才的扼殺。龔自珍在他的《乙丙之際著議第九》一文中曾指出,到了衰世“才士與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于僇之”“僇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結果造成了缺少生機,缺少活力的病態的社會與病態的人群?!恫∶佛^記》就是針對這種社會狀況而寫的。
龔自珍在這篇文章中表現了一種嶄新的美學思想。長期的封建社會逐漸造成了人們以病態美為真美的不健康的審美心理,這是封建社會整個病態機體所產生的一種意識,它對社會的發展起著極大的阻礙作用。人們欣賞女子的守節,女子的小腳,文人的文弱,疏枝淡影的梅花等等。龔自珍大聲疾呼要喚起人們注意:這種病態的審美心理,形成一種頑固的力量,是會摧殘無數活潑潑的生命,摧殘無數人才,加速社會機體的衰老和加重其沈疴的!他召喚一種充滿生氣與活力的健康美,這種健康美的產生必須要有一個好的環境、好的社會條件,必須掃清那些陳腐的充滿病毒的垃圾。龔自珍的這種美學思想,是代表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愿望和要求的,具有個性解放的意味。
文章運用象征的手法,有表層、深層兩重意思互相對應。表層句句說梅:梅之產地,人們對梅的審美眼光,梅之欹、之疏、之曲,梅之被斫,被刪、被鋤,江浙之梅皆病,作者購梅,泣梅,療梅,縱之、順之、復之、求之等等,這已構成一個完整的,具有情趣的敘事結構。但人們讀此文恐怕都不會只停留在欣賞這個表層敘述結構上,人們會透過它去對應性地發現作者在字面上一字未提的社會問題、會比較準確地把握住作者把梅作為人才的象征,把病梅者視為封建勢力的象征這種“文心”,引起更深層次的思考。這種手法與寓言不同,它的表層結構具有很大的獨立性,本身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獨立的意象,不去深思其深層意思也不失為一個優美的結構。它也不是一般的比喻,它的表層結構整體性很強,它不是一般的以某一事物去說明形容另一個事物的修辭手段。表層與深層之間的關系既有明確的對應指向性,這種指向又非十分機械和淺露。讀者在由此及彼的聯想過程中,會因各自的素養不同而有相當大的差別,有較大的再創造的余地。象征手法運用得好,首先讓讀者一讀就立即感到這篇文章大有深意,繼而還需要再不斷地揣摩,覺得它有不盡意味。這篇《病梅館記》就堪稱典范。
在形式律則方面,本文呈現出一種正反對出又首尾照應的雙鏈式結構,給人一種既嚴密整飭又充滿內在張力的感覺。開始即以“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正反相對的句式出現;然后“斫直”、“刪密”、“鋤正”與“梅之欹”“之疏”、“之曲”又對出;繼而寫“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最后作者要“縱之,順之”、“復之、全之”,可謂回環照應,有揚有抑,運筆穩密而又時露鋒芒,顯得既沈實又有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