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詩歌
蘇格蘭詩歌
1603年在蘇格蘭詩歌史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里程碑。這一年英格蘭的伊麗莎白女王駕崩,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也離開了他在古里基的王宮,到倫敦登基成為英王詹姆士一世。詹姆士的離去,標志著蘇格蘭作為一個王國的地位的結束,也標志著蘇格蘭文化獨立特征的喪失和蘇格蘭詩歌史第一階段的終結。
遠在1603年以前,蘇格蘭語便由其起源的諾森布里亞英語,緩慢發展成為文學性的蘇格蘭語了。早在13世紀,便出現了萊默、赫喬恩等詩人署名的詩體傳奇、民謠、民歌。隨后便出現了三位蘇格蘭詩歌史上,引以為民族之驕傲的詩人,他們是:《布魯斯》的作者巴布爾,詩體編年史的作者、溫頓的安德魯,以及《華萊士》的作者哈里。巴布爾(約生于1357)是這三位詩體編年史作者中第一位和最重要的作者。他的詩作記述了蘇格蘭獨立戰爭中的英雄和愛國者,至今為蘇格蘭人民所傳誦。
15世紀,當詩人哈里創作11本關于華萊士的英雄雙行體詩集時,《國王的逆境》的作者、著名詩人、蘇格蘭王詹姆士一世正在英格蘭度過他18年的囚徒生活。詹姆士歸返蘇格蘭時。為蘇格蘭帶來了英格蘭詩人喬叟和高爾的作品。英格蘭詩歌的影響大大地促進了蘇格蘭極為豐富的詩歌傳統的發展。
蘇格蘭文藝復興詩歌,主要是蘇格蘭喬叟派——亨利森、道格拉斯、鄧巴爾等人之作。這些詩人像詹姆士一世一樣,都把喬叟及其在英格蘭追隨者尊為“親愛的大師”。萊格蘭喬叟派詩人師承喬叟,正如喬叟師承中世紀最好的詩作一樣。例如,他們也采用皇家韻體詩節。他們自己或多或少也為蘇格蘭文學語言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從而使中古蘇格蘭語臻于完善。這種中古蘇格蘭語當時業已達到十分精密的程度并已充分發展成為一種城市社會的語言,能夠充分表述蘇格蘭文化。到了1603年中古蘇格蘭語才被英語所取代。
亨利森(1425—1503)的處女作是根據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的故事改寫的敘事詩,根據伊索寓言改寫的一些道德寓言詩,以及可能是英國詩歌史上最早的牧歌——《羅本與麥金》。道格拉斯主教(1474—1522)隨后完成了第一部古羅馬詩作《埃涅阿斯紀》的蘇格蘭文譯本。這部詩譯本中的序曲,尤其是第七卷的序曲,顯示了譯者作為典型的蘇格蘭詩人對自然景物獨具慧眼的詩才。
鄧巴(1463—1535)是運用中古蘇格蘭語言寫作的最卓越的詩人,他的代表作有《金色的盾》(許多批評家認為這是他的最佳詩作)、《圣母馬利亞之歌》等。他的詩作篇幅都不長,但往往帶有賀拉斯式的悲觀格調、自由風格和瑰麗色彩,同時又具粗獷有力、言簡意賅的特征。鄧巴的詩作格律多變(他是以蘇格蘭方言寫作無韻詩的第一人),格調多樣(時而虔誠作宗教詩,時而辛辣作諷刺詩,時而放浪作言情詩),修辭豐富多彩。
這一時期的最后一位重要詩人是林賽(1490—1557)。他是彭斯以前最著名的蘇格蘭詩人。他的代表作《三等級的諷刺詩》抨擊了僧侶與貴族的腐敗。
蘇格蘭喬叟派詩人的作品、一些無名氏詩歌如《艱難騷亂的年代》和《踢足球的美人》、司各特和蒙哥馬利等人的抒情詩作、以及梅特蘭和班奈廷所輯的,表明抒情詩和民謠是蘇各蘭詩歌主體的詩稿集——所有這些作品都是1603年蘇格蘭失去獨立王國地位之前,蘇格蘭詩歌所取得的成就。由于蘇格蘭獨立的地位的喪失,也由于學界文人長期陷入神學探索與論爭,整個17世紀在蘇格蘭沒有出現一個杰出的詩人。詩人德魯蒙德的創作也只表現了一位蘇格蘭人用英語寫詩的有限成功。
豐富多彩的蘇格蘭民間詩歌早已產生,后來又與蘇格蘭喬叟派宮廷詩歌并行發展,成為我們今天所說的“蘇格蘭民謠”的主體部分。這些生動的民間詩歌,有的記述民族歷史(如《奧托本戰役》),有的講述仇斗或鬧劇傳說(如《那邊的蘇格蘭人》《起來,擋住門》),有的敘說不幸的戀愛和神怪的故事(如《愛德華》《埃爾塞爾頓的托馬斯》)。所有這些民間詩歌,不論哪一類型,都一概顯示出簡練、直覺的戲劇性技巧,這些民歌語言,除了常見的一些修飾語和比喻復合語外,一般皆質樸無華、生動明快,切合民謠的嚴格節奏。它的描寫可以使人聯想起“可怕的荒涼景象”,也可以令人感受到死亡和不可知的世界而毛骨悚然。蘇格蘭民間詩歌強烈的戲劇性,簡潔含蓄的語言和飽含悲涼情感的音調,幾乎比任何其他文學形式都更能恰當表現倔強粗獷的蘇格蘭民族的本質——對于蘇格蘭人,斗爭就是他們生活的基本條件。
自1603年至今,蘇格蘭涌現出了一批優秀詩人;但他們都是用英語文學語言創作的,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使用蘇格蘭語進行嚴肅的寫作。湯姆森(1700—1748,《四季》一詩的作者)、布萊爾、羅斯、比蒂、霍姆等詩人用標準的英語寫出了他們的傳世之作。拜倫和坎貝爾也是蘇格蘭人,但卻不能認為他們是蘇格蘭詩人。司各特爵士的長詩是用英語寫作的;湯姆森(1834—1882)的《恐怖之夜的城市》和斯蒂文森的《兒童詩苑》也是用英語寫作的。
現代蘇格蘭詩歌始于17世紀與18世紀初。桑普爾的《哈比·西姆森墓志銘》和《基爾巴肯的吹笛人》,拉姆賽悼庫珀的戲謔挽歌(庫珀是教會會計,善于察知賣淫者)都屬于戲謔文學作品。由于當時風行牧歌,拉姆賽便選用蘇格蘭語寫作他的詩劇《文雅的牧羊人》,從而增強了作品的感情效果。蘇格蘭語的鄉野淵源和民間特征有助于通俗平易、直截了當的寫作,亦很適合表述純樸的思想。
拉姆賽、弗古森、彭斯對于他們那個時代蘇格蘭詩歌所處的低微地位都感到不滿。然而這三位18世紀僅有的、有影響的蘇格蘭詩人同時又十分清楚地意識到:如果完全使用蘇格蘭語寫詩,會被認為低級庸俗。拉姆賽的詩歌是弗古森創作的主要來源;而弗古森的詩作又是彭斯創作的主要來源。三位詩人偏愛的詩歌類型主要是:書信體、頌詩、挽歌、諷刺詩;而拉姆賽與彭斯對歌體尤感興趣。三位詩人都大量采用了四種詩體——八音節雙行體、標準“哈比”體、英雄雙行體、基督教會詩節。弗古森和彭斯還出色地運用了由弗古森自己引進到蘇格蘭詩歌中的斯賓塞詩節。
弗古森的詩作為彭斯樹立了用蘇格蘭語完全自由地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典范。在這一方面,拉姆賽當時尚未問津。然而彭斯的詩作與弗古森的詩歌的一個極為明顯的不同之處在于彭斯善于把思想傾注于題材之中。此外,彭斯在他的優秀詩篇中還表現出善于避免使用標準英語。或巧妙地偶而使用標準英語以取得特殊效果的語言能力。《快樂的乞丐》應是最能體現彭斯詩歌天才之作。在這首詩里,讀者可以欣賞到詩人的描寫、敘事、戲劇效果、格律的多樣性,對蘇格蘭音樂和語言美的敏感,以及對鄉間民眾的敏稅觀察等方面所表現出的特殊才華。除這首詩外,彭斯的數以百計的其他詩作也都反映出他的這些才華。在英國,沒有任何別的詩人能像彭斯一樣留下了這么多至今為人傳誦的詩篇,也沒有任何別的詩人能像彭斯一樣,創作出這么多匠心獨運、熔詞語和音樂于一爐的詩作!只需請一位蘇格蘭人唱一曲《來呀,小舟渡我到董河彼岸》或《蘇格蘭人》,彭斯的詩歌天才便會隨聲流溢、不釋自明了。這些詩歌是彭斯和蘇格蘭對于世界詩歌的一大貢獻。
19世紀和20世紀蘇格蘭詩作則寥若晨星。詩人偶爾創作一兩篇,刊載于英詩集中。新近,一批以麥克戴爾米德為首的蘇格蘭詩人提出了一種觀點,認為不應把方言詩看作有損詩人的文化尊嚴,或有損詩人的知識個性之作。這些詩人突破了18世紀蘇格蘭方言的種種局限,而創造了他們自己的一種蘇格蘭習語。他們提出的口號之一就是“回到鄧巴!”—即回到鄧巴的“文學語言”高度,多樣的表達方式及豐富的語匯。在使蘇格蘭語言擺脫1603年以后形成的階級和方言語的桎梏的過程中,在運用當代蘇格蘭語言表達更加深刻的精神的努力中,當代的蘇格蘭詩人究竟取得了什么樣的成就?關于這個問題,通過閱讀海的《菲恩湖上的風》,蘇特的《布谷鳥》或下面這首麥克戴爾米德的抒情短詩,便可知一斑:
美麗的小姑娘
火星穿著深紅的艷裝,
金星穿著茵綠的絲衫,
月亮抖動著
她金色的羽毛,
他們在興致勃勃空聊閑談,
可誰也沒有想到你,
地球,你這美麗的小姑娘!
——但愿你的淚水能淹沒
地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