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平天冠》譯文與賞析
平天冠
平天冠
【原文】
祭服[1]之冕,自天子至于下士執事者畢服之,特以梁數及旒[2]之多少為別。俗呼為平天冠,蓋指言至尊乃得用。范純禮知開封府,中旨鞫[3]淳澤村民謀逆事。審其故,乃嘗入戲場觀優[4],歸涂[5]見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與劉先主如何?”遂為匠擒。明日入對,徽宗問何以處[6]。對曰:“愚人村野無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7],以不應為[8]杖之,足矣。”按《后漢·輿服志》蔡邕注冕冠曰:“鄙人不識,謂之平天冠。”然則其名之傳久矣。
【注釋】
[1]祭服:祭祀的禮服。[2]旒:古代帝王禮帽前后懸垂的玉串。[3]鞫:審訊犯人。[4]觀優:觀看優伶表演。[5]歸涂:回家的途中。涂,通“途”。[6]何以處:如何處置。[7]恐辜好生之德:恐怕會損害了皇上樂于救助生命的美德。[8]不應為:處事不當,做了不該做的事。
【譯文】
祭祀禮服中的冠冕,從天子到下面主持祭祀的人都戴,特別從冠梁和冠冕前后懸掛的玉串多少區別等級。通常稱它為平天冠,大意是指最尊貴的人才能戴。范純禮任開封府尹,奉旨審訊淳澤一個村民謀逆造反的事。查清事情的緣故,原來是這個村民到戲場去看倡優表演(表演的可能是有關劉備的故事),回家途中看見一個工匠造水桶,他便拿起水桶戴在頭上,問道:“我與劉先主比怎么樣?”于是就被工匠抓住了。第二天范純禮上朝向皇上稟報審理情況,宋徽宗問怎么處理。范純禮回答說:“愚民山野村夫什么都不懂,如果以叛逆定罪的話,恐怕有損于皇上樂于救助生命的美德,告誡他做了不該做的事,用木棒打他幾下,足夠了。”按《后漢書·輿服志》蔡邕注冕冠道:“鄙人不認識,稱它做平天冠。”可見平天冠的名字流傳很久了。
【評析】
這件事,范純禮處理的極其恰當,不媚上,不溺民,不邀功。作者記錄下這個故事,大約就是稱贊范純禮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