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貝》鑒賞
作者: 姜麗華
陳犀
太陽從黝黑的松針上升起來,象一個渾圓的、金色的透明體;
我在青島的海灘上拾貝殼,我彎著身子;彎著身子,呈半弧形;
人們都愛比喻,弧形象征一種歷史的跨度;對我來說,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我的拾貝殼的往事。
那是很多年前了。我和家人曾被侵略軍囚居,囚居在離福建廈門很遠的一個小島上(大概是叫浯嶼吧)。饑餓和屈辱,象鯊魚一樣,吞噬著我幼小的心靈;
我坐在被海水浸泡的礁石上發癡;
我剝落生長在礁石上的牡蠣;
我吃生的牡蠣肉;
我聞到牡蠣肉上沾的血腥氣;
我甚至想投海自盡!……
今天,我在祖國的東海岸拾貝,心境當然不同了。
我的心,象堪藍的海水那樣明麗;
而且,我樂意袒露我心中的一點秘密;
家中的水仙花已經綻開幾瓣蔥綠的葉子了;
水仙花急需斑斕的貝殼和彩色的石子;
我在為遠在西南邊境的水仙花拾貝;
我自慚我的筆拙;但我相信,每個貝殼都有一張多情的嘴……
這篇散文詩的題材絕對說不上重大。“拾貝”,不就是人們在海濱游玩時常有的童真之趣么?然而,不,詩人無意抒寫那種“老少年”的爛漫情懷;他的思緒伸向了歷史的深處。
于是,在詩人筆下,貝殼成了歷史的見證人,它記載著詩人經歷中,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屈辱的一頁。那里,海水濃縮了中國人民的苦難,牡蠣肉帶著血腥氣,幼小的兒童竟至喪失了生的欲望……這就是小小貝殼聯系著的昨天!
“今天,我在祖國的東海岸拾貝,心境當然不同了。”這是因為歷史已經翻過一頁,當家做立的中國人民不但享有獲得民族獨立的主權,而且享有獲得階級解放的歡樂和幸福。同樣是貝殼,它卻成了點綴美好生活的飾物。
這樣,貝殼不啻成為一具雙面磨鏡,它映照出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貝殼雖小,它卻被詩人注入了重大主題。因此,“拾貝”也就超越了平庸的小情趣,而獲得厚重的思想內涵。
詩人的筆觸是相當樸拙的,但是寓有真情和深情,所以作品能撥動讀者心弦。結尾一段算是一處妙筆,那貝殼的“多情的嘴”不是足以彌補詩人的“筆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