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光武棄馮衍》譯文與賞析
光武棄馮衍
光武棄馮衍
【原文】
漢室中興,固皆光武之功。然更始既即天子位,光武受其爵秩,北面為臣矣,及平王郎、定河北,詔令罷兵,辭不受召,于是始貳焉。更始方困于赤眉[1],而光武殺其將謝躬、苗曾,取洛陽、下河東,翻為腹心之疾[2]。后世以成敗論人,故不復議。予謂光武知更始不材,必敗大業,逆取順守,尚為有辭。彼鮑永、馮衍,始堅守并州,不肯降下,聞更始已亡,乃罷兵來歸,曰:“誠慚以其眾幸富貴。”其忠義之節,凜然可稱。光武不能顯而用之,聞其言而不悅。永后以他立功見用,而衍終身擯斥[3],群臣亦無為之言者,吁!可嘆哉!
【注釋】
[1]赤眉:指赤眉軍,指漢末以樊崇等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因以赤色涂眉為標志。[2]腹心之疾:心腹之患。[3]擯斥:排斥;棄去。例: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于當年,韞奇才而莫用。”
【譯文】
漢朝從衰敗到復興,固然都是漢光武的功勞,但是更始帝劉玄卻繼承天子位,漢光武接受了劉玄所封的爵位,面向北做了臣子,等到平定了王郎、安定了河北,劉玄下令撤軍時,漢光武拒絕接受,沒有撤軍,在這時便開始有了二心。在劉玄被赤眉軍圍困時,漢光武卻殺了他的將領謝躬、苗曾,之后攻占了洛陽。打下河東,反而成了劉玄的心腹之患。后世喜歡以成敗來評論一個人,因此不再議論。我認為漢光武知道劉玄沒有什么治國的才能,一定會敗壞大業,因此才采取武力來奪取政權,用文教治理天下,本來就沒有什么可議論的。但鮑永、馮衍,始終堅守并州,不肯投降,聽到劉玄已死后,才投降歸順漢光武,說道:“我實在慚愧帶領我的軍隊到您這里尋求富貴。”他的忠義之心值得稱贊。漢光武不但沒有提拔重用他,聽到他的話后就更不高興了。鮑永后來因立了戰功被任用,而馮衍卻終身被擯棄排斥,大臣們也沒有一個替他說話的,唉!真是令人悲哀啊!
【評析】
馮衍,字敬通,幼有奇才,二十歲而博通群書。因為沒有積極投靠劉秀,所以不被重用。后來又遭人讒毀,被廢于家,閉門自保。作者以此感嘆人生際遇之無常。懷才不遇者古已有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圣主之下,賈誼自屈長沙;開明之時,梁鴻不甘出仕。馮衍晚年撰《顯志賦》以自傷不遇。所謂“久棲遲于小官,不得舒其所懷。抑心折節,意凄情悲”,正是他寫此賦的緣由。賦中借史實以諷諭時政,借追慕古人而抒發其郁抑不平。馮衍們的悲劇,歸根結底是由于封建專制制度,一般人都要“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只有得到帝王的賞識,才能建功立業,實現理想。而在現代多元社會中,個人價值的實現更多的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與其悲嘆懷才不遇,不如主動出擊,才能不做當代馮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