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師》名言名句解讀
至人常若無若虛,而盛德多不矜不伐也。
【注釋】
盛德:有高尚品德的人。不矜不伐:矜,自尊自大,伐,自夸;不矜不伐,不自夸自大,謙遜的樣子。
【譯文】
圣賢之人常常虛懷若谷;德高望重之人多數都不自夸自大,十分謙遜。
【道理】
敢于向比自己學問好的人求教不算什么,敢于向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才是真正的謙遜,也就是孔子所謂的“不恥下問”。
一字之師
元代蒙古族詩人薩都剌,字天錫。有一次,他寫了兩句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很多人都對這兩句詩十分滿意,包括他自己。唯有一個不知名的老者,連連搖頭,不以為然。薩都剌便趕緊向老者討教。老者說:“此聯雖好,但上半聯已有一個‘聞’字,下半聯又用一個‘聽’字,字雖有異,卻皆隱‘耳’意,恰犯詩家大忌。”薩都剌恍然大悟,忙問:“依您之見,改什么字為好?”老者答道:“唐人詩中不是有‘林下老僧來看雨’的佳句嗎?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來一用。”
“聞”改為“看”,不但避免了重復,更符合詩的“工對”,而且“看”比“聞”更直觀,愈發顯得情景交融、有聲有色,因而更能表現“厭”的情緒。薩都剌隨即俯身叩首,拜老者為“一字之師”。
清·《仇英繪后赤壁賦圖》(緙絲)(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