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鑒賞
作者: 曹增渝
鄭振鐸
痛苦是永久的。
它象蔓草,蔓延遍播于人的心上,雖被野火燒盡了,只要春風微微地一吹,它又復活了。
它又象埃及的金字塔,小孩子看見它站在那里,成人同樣的看見它。白發的老人仍舊看見它站著。
所以孤獨人的悲哀與喪失了兒子的母親的眼淚是永永不死,永永不干枯的。
快樂不過是一瞥。
它象陰雨之夜的天空的電光,失路的人等待了許久,但是它飛來一瞬,只有一瞬,便又飛去了。
它又象溪流遇見大石時所濺出的白色水花,水流一平靜,它便不見了。
它只不過在想望,尋求,與回憶中存在著。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曾經把舊中國比作一間鐵屋子,意謂在這鐵屋子的禁錮中,熟睡的人們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而醒來的人們卻不能不忍受痛苦的折磨。
鄭振鐸就是這醒來者的一員。他是在五四運動的吶喊聲中醒來的。作為一個文學青年,他比別人更強烈地感受到環境的迫壓和生命的痛苦。在這篇散文詩中,他以痛苦的永久和快樂的短暫作對比,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一代人的生命感受。
作品中所表現的痛苦和快樂,都不限于具體的情感經歷,而是一種普泛的情緒心理。表現它,自然不能象描繪某種具體的感受那樣,依靠對特定的生活情景的真實再現。這里,作者只能用獨出心裁的比喻使之形象化、感性化。一般的比喻,只是正文的輔佐,點到為止;這里的比喻,卻是作品的主體,是對作品主旨的形象闡釋,因而須從容鋪敘,曲盡其意。正是借助于這些生動的比喻,抽象的情感才變成了活生生的畫面和獨特的物象。
文句的排列,既有詩一般的整飭和跳躍,又有一種散文的隨意和灑脫。這也增添了語言的韻味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