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克洛德作品分析
【介紹】:
法國著名小說家,新小說派重要作家,1985年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生于前法屬殖民地馬達加斯加的塔那那利佛。父親是殖民地一名軍官,在一次大戰初陣亡。母親帶他返回故鄉佩皮尼昂。西蒙在那兒念小學,后到巴黎念中學。畢業后到英國的牛津、劍橋學習,又拜師立體派畫師安德烈·洛特學畫,后曾漫游法國、俄國、希臘、意大利。1936年他目睹了西班牙內戰。1939年二次大戰爆發時在騎兵團服役。1940年5月在比利時馬斯河地區作戰時被俘,不久即從戰俘營中逃出,回國參加抵抗運動。戰后在家鄉經營葡萄種植園,直至60年代初。1945年開始創作小說,1960年發表《佛蘭德公路》成名后,遷居巴黎。1961年獲“快報”獎。1967年獲梅迪西斯獎。1973年他獲得東安格利亞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85年以“與時代緊密結合的詩人與畫家的想象力”獲諾貝爾文學獎。
西蒙的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時期大約是在50年代中期以前,作者在小說的形式上做了一些探索,但新小說派特征并不是十分顯著。作品有:《作弊者》(1945)、《鋼絲繩》(1947)、《格利佛》(1952)、《春天的加冕》(1954)。第二個階段是從50年代中期開始,作品有:《風》(1957)、《草》*(1958)、《佛蘭德公路》(1960)、《豪華旅館》(1962)。第三個階段是從60年代中期開始,作品有:《歷史》(1967)、《法薩盧斯戰役》(1969)、《雙目失明的俄利翁》(1970)、《導體》(1971)、《三折畫》(1973)、《經一事長一智》(1975)、《農事詩》(1981)、《蓓蕾妮絲的秀發》(1984)、《信息補足》(創作中)。共17部小說。
西蒙把繪畫藝術運用于他的小說創作之中,使文學與繪畫藝術產生共時性和多面性,歷史、現實、回憶、夢境、想象、幻覺同時展現,使得他的小說色彩濃郁、層次繁多、變化繁復。他的小說關于物的描寫極為顯著,似給讀者開份物的清單一般,使人退居次要位置,完全變成為物的點綴或陪襯,毫無性格特征。他的小說重現象不重情節,時間、空間、人物、事件,都不連貫,用語亦閃爍其詞,隱隱約約,頗似印象派的畫,朦朦朧朧,往往可使人有多種理解。作者喜用冗長句子,每每一句話就能占一兩頁紙。有時還不用標點符號,很多形容詞或分詞堆砌在一起,不顧詞法和句法規則,語言支離破碎,不易卒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