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鑒賞
作者: 劉文田
李耕
我的忠誠的同甘共苦的旅伴。
曾相攜著涉過湍急的水,曾攙扶著攀過險峻的山,曾偎依著在寒夜的爝火邊默默地遙望遠天黎明時的一抹晨曦。我們曾嚼著苦的葉,喝著苦的汁,祈求著降下滿天甜雨。
我的終身的任勞任怨的旅伴。
今天,我們仍相攜、相扶、相偎。走吧!向前走吧!在通向光明的并不平坦的山道上。
走吧!向前走吧!
我們的墳墓,不在愛情的泉邊,而在最后一個戰斗的腳印里。
——它,從不因窮困而嫌棄過我。
這是一篇構思精巧、立意高深的散文詩。
作品的本意是要突出“我”怎樣對信念堅定不移,以及“我”在信念的激勵和鼓舞下,怎樣堅持不懈、兢兢業業地開辟著自己的戰斗的生活道路。并進而揭示了信念是一個人的一切行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的真理。
然而,作者并不由此著墨,直接從正面切入題旨,而是借用擬人手法,首先把抽象的信念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即把它比做“我”的理想的旅伴,極力贊美和突出它對“我”的忠誠,從而展示了這個旅伴的不凡的戰斗品格。它對“我”既能長期同甘共苦,又能始終任勞任怨。在過去艱苦的戰斗歲月里,它同“我”相攜、相扶、相偎,懷著穿過黑夜走向黎明的理想,渡過了重重難關,戰勝了層層艱險;在今天,它仍然同“我”相攜、相扶、相偎,再接再勵,繼續前進“在通向光明的并不平坦的山道上”。在這里,一個理想旅伴的形象,兀然屹立在我們的眼前。
顯而易見,作者的主要筆墨是集中用來塑造這個理想旅伴的形象。但是,作者明著寫的是這個旅伴,暗中表現和突出的卻是“我”。因為,這個旅伴的美好品格,完全是從“我”的具體感受中顯露出來的,“我”對它愈取贊美和歌頌,就愈表明“我”對信念的情篤意深。作者就這樣從側面烘托中,巧妙地表現了“我”對信念的高度崇奉,及其為著信念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高貴品格。“我”的形象與旅伴的形象之間,相互映照,相互襯墊,具有“烘云托月”之妙。